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_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中出_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_中国丰满大乳乳液

正在加載數據... 設為首頁 |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
您現在的位置: >> 教育教學>> 教研教改>>正文內容

教研教改

職業教育前沿------2018年第2期 (總98期)

 
  

中辦國辦發文:2018年三大群體待遇確定提升

1、技術工人

今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會議強調,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人社部也表示,下一步將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出臺實施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政策。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增收激勵計劃和方案,其中都提到了要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

北京提出,創新技能人才薪酬提升機制。引導企業合理確定技能崗位薪酬水平,薪酬增速可快于其他崗位。浙江、廣東、甘肅等地要求,對重點領域緊缺的技術工人在城市落戶、購租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支持。(中國政府網、中新網)

 

2、教師隊伍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意見》提出:

①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師傾斜。

②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

③維護民辦學校教師權益,民辦學校應與教師依法簽訂合同,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權益,并為教師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④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

 

3、全科醫生

截至2016年底,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達20.9萬人。但與專科醫生相比,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還偏低,職業吸引力還不夠。

今年1月份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

①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并與當地縣區級綜合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銜接。

②聘用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全科醫生的,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可給予進一步傾斜。

③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水平正常增長機制。

④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充分體現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

⑤完善績效工資分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績效工資分配可設立全科醫生津貼。

除了提升全科醫生工資水平外,《意見》還在職稱評定、榮譽評選等方面出臺了新的政策,全科醫生待遇有望得到提升。(工人日報)

 

 

 

 

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全文如下:

 

為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創新技能導向的激勵機制,進一步鼓勵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增強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對勞動者吸引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現就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獲得感、自豪感、榮譽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則 

  ——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增強企業主體作用、工會監督作用、群團組織動員作用和社會支持作用,完善多方參與的工作體系,形成齊抓共促的工作格局。 

  ——重點突破,多措并舉。以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領軍人才為重點支持對象,著力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拓寬收入渠道,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強化評價使用激勵,優化社會環境,全面改善技術工人待遇水平。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政策引導,著力改變技術工人社會地位偏低現狀,促進廣大技術工人愛崗敬業;堅持長期穩定支持,不斷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讓全體技術工人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大力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待遇水平 

  (一)全面加強對高技能領軍人才的服務保障。對為國家經濟發展和重大戰略實施作出突出貢獻,具有高超技藝技能和一流業績水平,并長期堅守在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工作的高技能領軍人才,全面采取措施,切實加強服務保障和提高待遇水平。高技能領軍人才包括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以及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的人員,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認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各地要設立高技能領軍人才服務窗口,負責協調落實相關待遇政策,并結合實際制定支持政策。 

  (二)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的政治待遇。探索實行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工會等群團組織中掛職和兼職,納入黨委聯系專家范圍。鼓勵行業主管部門、群團組織、行業協會、企業及社會各方面力量,以多種方式對高技能領軍人才進行特殊獎勵。定期組織高技能領軍人才國情研修考察、面向社會進行咨詢服務等活動。鼓勵企業吸納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經營管理決策,適當提高其在職工代表大會中的比例。 

  (三)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的經濟待遇。鼓勵企業為高技能領軍人才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和年資(年功)工資制度,科學評價技能水平和業績貢獻,合理確定年資起加點和工資級差。試行高技能領軍人才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鼓勵各類企業設立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等,參照高級管理人員標準落實經濟待遇。對于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高技能領軍人才,鼓勵所在單位根據其在項目中的實際貢獻給予績效獎勵。落實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制定間接費用統籌使用內部管理辦法,對高技能領軍人才進行績效獎勵,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對于解決重大工藝技術難題和重大質量問題、技術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師帶徒”業績突出的,取消學歷、年限等限制,破格晉升技術等級。 

  (四)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的社會待遇。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探索對高技能領軍人才在購(租)住房、安家補貼、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通過提供人才公寓和發放房租補貼等方式,解決引進高技能領軍人才的住房問題。實施積分落戶的城市,要重點考慮高技能領軍人才落戶需求并放寬落戶條件限制。對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困難的企業,要保障高技能領軍人才穩定就業,對他們的配偶、子女有就業愿望但未就業的,由有關部門積極提供職業指導和就業前培訓,推薦就業崗位。 

  (五)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技能領軍人才更多參與國家科研項目,開展科技攻關活動。增加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獎項的推薦名額。支持高技能領軍人才參加創新成果評選、展示和創業創新等活動,切實保護高技能領軍人才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權益。支持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所在企業(地區、集團、行業組織)的職工教育培訓,在制定人才發展規劃、高技能人才選拔、職稱(技能等級)評審或認定、教學實踐等工作中發揮骨干作用。多渠道組織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國際大型工業展、國際發明展等海外交流活動,海外交流活動可按程序報批列入政府出國培訓團組計劃。宣傳高技能領軍人才先進事跡,開展先進操作法總結、命名,推廣絕招、絕技、絕活,制作教育紀錄片,樹立宣傳典型。

  四、實施工資激勵計劃,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 

  (一)完善符合技術工人特點的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指導企業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鼓勵企業在工資結構中設置體現技術技能價值的工資單元,或對關鍵技術崗位、關鍵工序和緊缺急需的技術工人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制等分配形式,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鼓勵企業建立針對技術工人的補助性津貼制度,提高技術工人津貼水平。 

  (二)建立企業技術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及正常增長機制,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引導企業科學確定技術工人工資水平并實現合理增長。國有企業工資總額分配要向高技能人才傾斜,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資增幅應不低于本單位管理人員人均工資增幅。 

  (三)探索技術工人長效激勵機制。制定企業技術工人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推動技術工人享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政策。鼓勵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技術創新成果入股、崗位分紅等激勵方式,促進長期穩定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 

  五、構建技能形成與提升體系,支持技術工人憑技能提高待遇 

  (一)加強終身 職業技能培訓。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趨勢,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據勞動者不同就業階段特點,加強職業素質培養,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創新培訓,著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工人培訓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結合生產經營和技術創新需要,制定技術工人培養規劃和培訓制度,發揮工會支持、監督和共青團動員、組織作用,確保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資金落實到位,并向一線技術工人傾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按規定對參加職業培訓的技術工人提供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發揮失業保險基金支持參保職工提升職業技能作用,按規定為參保職工提供技能提升補貼。探索“互聯網+”遠程職業培訓新模式。 

  (二)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緊密結合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重點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師培訓等項目,推動具備條件的行業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加大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室、青創先鋒工作室等建設力度。企業可從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相關工作室專項經費,支持高技能人才“師帶徒”。 

  (三)加大校企合作培養技術工人力度。充分發揮國民教育對技術工人成長發展的支撐作用,促進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本科高校與企業充分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能力。積極發展職工培訓和學歷繼續教育。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促進產教融合。完善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方式。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本科高校與企業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和培訓項目。統籌規范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逐步擴大高等職業院校招收有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鼓勵企業、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本科高校、職業培訓機構合作建設現代化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中心),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等政策,培養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技術工人。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打造具備實踐經驗的高素質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六、強化評價使用激勵工作,暢通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通道 

  (一)完善技術工人評價工作。健全技術工人評價選拔制度,突破年齡、學歷、資歷、身份等限制,促進優秀技術工人脫穎而出。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評價并落實待遇。鼓勵企業增加技術工人的技能等級層次,拓寬技術工人晉升通道,探索設立技能專家、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等崗位。 

  (二)加大勞動和技能競賽培養選拔技術工人工作力度。制定出臺全國職業技能競賽管理辦法,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組織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建立以企業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為基礎、以國家和行業競賽為主體、國內競賽與國際競賽相銜接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積極參與世界技能大賽,對優秀選手給予獎勵和榮譽激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行業協會在職業技能競賽工作中積極發揮作用。 

  (三)完善技術工人平等享受待遇政策。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比照認定制度,制定高技能人才參加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或認定的政策。鼓勵企業對在聘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學習進修、崗位聘任、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比照相應層級工程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四)落實好技術工人休息休假權利。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和《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加強勞動執法監察,確保技術工人休息休假權利。建立優秀技術工人休療養制度,定期組織、分級實施休療養活動。 

  (五)廣泛宣傳技術工人勞動成果和創造價值。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展示優秀技術工人風采。鼓勵各地區各部門大力開展技術工人表彰活動。做好“五一”國際勞動節、世界青年技能日、職業教育活動周、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等集中宣傳工作,繼續辦好“技能中國行”、“中國大能手”等品牌活動和“大國工匠”系列專題宣傳,引導社會各界創作更多反映技術工人時代風貌的優秀文藝作品,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使技術工人獲得更多職業榮譽感,不斷提高技術工人社會地位。 

  七、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重大意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持續推動技術工人待遇水平的提高,對成熟有效的做法要及時上升為法規政策。建立多方協調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發展改革、教育、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文化、國資、稅務、外專等有關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要各盡其職、緊密配合。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工作指導和對技術工人的教育管理,廣泛聽取各類企業、行業協會、技術工人、社會公眾的意見,密切跟蹤技術工人待遇政策落實情況,加強督查檢查,認真總結經驗,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國有企業要帶頭落實本意見明確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非國有企業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水平的措施。

 

 

 

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5年行動計劃 明確十項主要措施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編辦聯合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計劃》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十大行動。具體有哪些內容?

 

目標任務

經過5年左右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師德教育顯著加強,教師培養培訓的內容方式不斷優化,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和人才支撐。

  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增強師德教育實效性。

  提升培養規格層次,夯實國民教育保障基礎。

  改善教師資源供給,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養未來卓越教師。

  發揮師范院校主體作用,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十大行動

  (一)師德養成教育全面推進行動。

  研制出臺在教師培養培訓中加強師德教育的文件和師德修養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教育全過程,作為師范生培養和教師培訓課程的必修模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教師全面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制訂教師法治培訓大綱,開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師法治素養和依法執教能力。在師范生和在職教師中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注重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通過經典誦讀、開設專門課程、組織專題培訓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傳承中華師道。將教書育人楷模、一線優秀教師校長請進課堂,采取組織公益支教、志愿服務等方式,著力培育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和社會責任感。借助新聞媒體平臺,組織開展師范生師德第一課系列活動。每年利用教師節后一周時間開展師德活動周活動。發掘師德先進典型,弘揚當代教師風采,大力宣傳陽光美麗、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新時代優秀教師形象。

  (二)教師培養層次提升行動。

  引導支持辦好師范類本科專業,加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本科層次教師培養力度。按照有關程序辦法,增加一批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引導鼓勵有關高校擴大教育碩士招生規模, 對教師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標予以統籌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本科和教育碩士研究生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培養模式。適當增加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引導鼓勵有關高校擴大教育博士招生規模,面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師校長,完善教育博士選拔培養方案。辦好一批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若干所幼兒師范學院。各地根據學前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擴大專科以上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規模。支持師范院校擴大特殊教育專業招生規模,加大特殊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培養力度。

  (三)鄉村教師素質提高行動。

  各地要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級貧困縣為重點,通過公費定向培養、到崗退費等多種方式,為鄉村小學培養補充全科教師,為鄉村初中培養補充一專多能教師,優先滿足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教師補充需要。加大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養力度。加強縣區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在培訓鄉村教師方面的作用。培訓內容針對教育教學實際需要,注重新課標新教材和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培訓,賦予鄉村教師更多選擇權,提升鄉村教師培訓實效。推進鄉村教師到城鎮學校跟崗學習,鼓勵引導師范生到鄉村學校進行教育實踐。國培計劃集中支持中西部鄉村教師校長培訓。

  (四)師范生生源質量改善行動。

  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優質生源報考師范專業。改進完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服務期調整為6年。推進地方積極開展師范生公費教育工作。積極推行初中畢業起點五年制專科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部分辦學條件好、教學質量高的高校師范專業實行提前批次錄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選拔力度,鼓勵設立面試考核環節,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從教潛質,招收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學生就讀師范專業。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范類專業,招收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懷的學生,重點培養教育碩士,適度培養教育博士。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教師招聘辦法,暢通優秀師范畢業生就業渠道。

  (五)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

  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變革。啟動實施教師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計劃,遴選認定200門教師教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廣泛應用共享。實施新一周期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領帶動中小學教師校長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研究制定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提高師范生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依托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在職教師培訓信息化管理,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分銀行

  (六)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建設行動。

  支持建設一批由地方政府統籌,教育、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編制等部門密切配合,高校與中小學協同開展教師培養培訓、職前與職后相互銜接的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帶動區域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建設一流師范院校和一流師范專業,分類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推動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和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發揮國培計劃示范引領作用,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診斷,優化培訓內容,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的有機融合,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實施新一周期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引領帶動高層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能夠在基礎教育領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領軍人才。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新教師入職教育的統籌規劃,推行集中培訓和跟崗實踐相結合的新教師入職教育模式。

  (七)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行動。

  綜合考慮區域布局、層次結構、師范生招生規模、校內教師教育資源整合、辦學水平等因素,重點建設一批師范教育基地,發揮高水平、有特色教師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教師教育院校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實訓平臺建設。國家和地方有關重大項目充分考慮教師教育院校特色,在規劃建設方面予以傾斜。推動高校有效整合校內資源,鼓勵有條件的高校依托現有資源組建實體化的教師教育學院。制定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標準。以優質市縣教師發展機構為引領,推動整合教師培訓機構、教研室、教科所(室)、電教館的職能和資源,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建設研訓一體的市縣教師發展機構,更好地為區域教師專業發展服務。高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依托優質中小學,開展師范生見習實習、教師跟崗培訓和教研教改工作。

  (八)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優化行動。

  國家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大對教師教育師資國內外訪學支持力度。引導支持高校加大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培養力度。高校對教師教育師資的工作量計算、業績考核等評價與管理,應充分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特點。在崗位聘用、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對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實行傾斜政策。推進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與大中型企業共建共享師資,允許職業學校、高等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產業導師特設崗位計劃。推進高校與中小學教師、企業人員雙向交流。高校與中小學、高校與企業采取雙向掛職、兼職等方式,建立教師教育師資共同體。實施骨干培訓者隊伍建設工程,開展萬名專兼職教師培訓者培訓能力提升專項培訓。組建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特級教師流動站、企業導師人才庫,充分發揮教研員、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高技能人才在師范生培養和在職教師常態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九)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行動。

  建立健全教師教育本專科和研究生培養的學科專業體系。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設置教師教育學二級學科,國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學一級學科設立教師教育學二級學科情況,加強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明確教育實踐的目標任務,構建全方位教育實踐內容體系,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相銜接,強化三字一話等師范生教學基本功訓練。修訂《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組織編寫或精選推薦一批主干課教材和精品課程資源。發布《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開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課程和特殊教育課程資源。鼓勵高校針對有從教意愿的非師范類專業學生開設教師教育課程,協助參加必要的教育實踐。建設公益性教師教育在線學習中心,提供教師教育核心課程資源,供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及社會人士修習。

  (十)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行動。

  建設全國教師教育基本狀態數據庫,建立教師培養培訓質量監測機制,發布《中國教師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啟動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將認證結果作為師范類專業準入、質量評價和教師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并向社會公布。建立高校教師教育質量自我評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專業學位認證評估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完善教育碩士培養方案,聚焦中小學教師培養,逐步實現教育碩士培養與教師資格認定相銜接。建立健全教師培訓質量評估制度。高校教學、學科評估要考慮教師教育院校的實際,將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納入評估體系,體現激勵導向。

 

組織實施

  (一)明確責任主體。

  要加強組織領導,把振興教師教育作為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重大舉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將計劃落到實處。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統籌管理和指導,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編制部門要密切配合、主動履職盡責,共同為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環境。成立國家教師教育咨詢專家委員會,為教師教育重大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強經費保障。

  要加大教師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力度,提升教師教育保障水平。根據教師教育發展以及財力狀況,適時提高師范生生均撥款標準。教師培訓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幼兒園、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中央財政通過現行政策和資金渠道對教師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在相關重大教育發展項目中將教師培養培訓作為資金使用的重要方向。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

  (三)開展督導檢查。

  建立教師教育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督導機制。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對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情況的專項督導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先進典型予以表彰獎勵,對實施不到位、敷衍塞責的,要追究相關部門負責人的領導責任。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這些領域人才需求大機會多

 

1、大數據+人工智能

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2、互聯網+農業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互聯網+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互聯網+制造業

深入開展“互聯網+”行動,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深刻重塑。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

4、工業互聯網

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

55G、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

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

6、共享經濟

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打造“雙創”升級版。

7、醫療養老產業

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供給。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

8、金融服務

改革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

9、新能源車和二手車領域

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將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再延長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

10、人力資源市場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推動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支持企業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勵,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拓寬外國人才來華綠色通道。

11、對外貿易

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積極擴大進口,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

1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改善供水、供電、信息等基礎設施,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穩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廁所革命”。

13、文化產業

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