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_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中出_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_中国丰满大乳乳液

正在加載數據... 設為首頁 |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
您現在的位置: >> 教育教學>> 教研教改>>正文內容

教研教改

職業教育前沿-2021年3月

??

??

?

?

?

?

陳子季: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 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

?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就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問題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務院密集出臺相關配套文件,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路徑指引。教育部黨組確立了職業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全國各地職教戰線真抓實干、改革創新,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已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必須深入分析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以標準化建設為引領,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具體來講,就是要在政府層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給職業教育增值賦能;在學校層面,堅定“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宗旨,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推進“三教”改革,提高服務能力;在學生層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德為先、以德勵才、以德成才,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以類為綱,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開篇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怎樣才能真正成為一種教育類型?成為一種教育類型的職業教育是什么樣態?目前的職業教育離這一樣態尚有多大差距?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因此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如何把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待,轉化為職業教育戰線“大有作為”的實際行動,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時代課題。針對這一課題,教育部黨組提出職業教育要“下一盤大棋、打一場翻身仗”,健全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軌”運行為標志,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為核心,同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適應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具體來說,是要抓好三個環節。

(一)建立縱向貫通的職業學校體系

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包括三個層次。

1.初等職業教育

初等職業教育是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雖然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總體上是從高中階段開始,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殊教育領域等,仍然存在對初等職業教育的需求,其主要功能是培養個體進入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初步技能。

2.中等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是整個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基礎。其發展的基本方向是多樣化,即根據各行各業對學制長短和培養模式需求的差異,舉辦多種形態的中等職業學校,以滿足不同行業與學習者的需求。除原有的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以外,還可舉辦綜合高中,及以藝術、體育、機器人等特色專業為核心培養內容的特色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基礎能力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扎實的文化基礎素質。中等職業教育應與普通教育相互滲透和融通。

3.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是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給途徑,至少應包括專科和本科兩個層次。職業專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能良好地勝任目前工作并具有較強職業遷移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專科教育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升入職業本科教育繼續學習,同時也擁有升入普通本科教育繼續學習的機會。職業本科教育是培養具有復雜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審辨式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專家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該層次職業教育在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但它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本科教育應與普通本科教育相互滲透和融通,招生主體應以中職學校和職業專科教育畢業生為主,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輔。

(二)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制度保障

作為一種教育類型,不僅需要各個學制層面的職業教育,而且需要把各個層面的職業教育銜接起來的紐帶,從制度構建的角度看,這一紐帶就是職教高考制度。同時,為了避免職業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孤島,職業教育還應與普通教育融通起來,這就需要普職融通制度。此外,為了體現同等重要,使職業技能的習得與學術能力的習得在就業中具有同等價值,還需要國家資歷框架制度。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支撐性制度,是職業教育國家制度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1.職教高考制度

這是職業教育中與普通教育高考制度具有同等功能的高考制度,它具有公開、公平、常規化、自由選擇的性質,依托這一制度,任何職校生都可以通過統一考試進入任何職業學校的任何專業。有了職教高考制度,職校生升學空間將得到拓展,同時也將使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專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在教學內容上銜接起來,這對于提升各級職業教育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普職融通制度

這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融合制度。這既是通過教育實現社會融合的需要,也有助于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資源共享和理念互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普職融通的制度設計可在課程共享與學生流動這兩個層面進行。這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但其構建面臨很大困難。比如,現實中即使職校生獲得了再次就讀普通高中的機會,如何跟上普通高中的教學進度,對于職校學生是極大挑戰。普通高中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存在的技能短板也是一樣。

3.國家資歷框架制度

這是規定職業教育學生與普通教育學生學習成果等值互換關系,進而規定在特定領域兩個教育序列的學生享有同等權利的制度。國家資歷框架是保障職業教育類型地位的關鍵性支撐制度。只有當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果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具有同等社會效益時,人們才會真正認可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

(三)完善促進體系有效運行的支撐條件

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運行,需要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起點到終點設計六個支撐性條件,這些條件環環相扣而又層層遞進,具體包括:

1.產業人才數據平臺

現代職業教育建設需要持續、深入跟蹤各行業、職業人才需求數據的專業化研究平臺,及時準確發布人才需求報告,引導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解決目前職業學校無數據可依、所依數據不科學、盲目設置專業和擴大招生規模等問題,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更為精準對接與融合。

2.專業教學標準

把標準建設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抓手,深度開發以職業能力清單和學習水平為核心內容的專業教學標準,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依據,為教學質量整體提升與監測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使人才培養工作更加鮮明地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3.產教融合型企業

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為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4.教師專業化培養體系

根據職教教師能力形成規律,建立大學培養與在職教師教育齊頭并進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培養體系,使職業學校有穩定的途徑獲得高質量教師,使每位希望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教師明確每個階段應完成的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要求。

5.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確立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由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加強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與分析,充分發揮數據平臺在質量監控中的重要作用。

6.公平的升學與就業制度

通過制度設計確保職業教育軌道學生在升學、求職、工作待遇、職務晉升等方面享有與普通教育軌道學生平等的機會,并通過制度實踐,使人們認同技術技能人才與學術人才、工程人才之間的差別是類型上的,而不是等級上的。

二、以質為本,切實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經濟社會發展如此需要職業教育,但是大家還是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這其中有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相互掣肘,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包括上述的體系建設,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問題的外在表現是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但根本性問題還是質量不高。職業教育要實現提質培優需把握三個關鍵點。

(一)辦學模式上,深化校企合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當前校企合作存在“一頭熱”“兩張皮”“獨角戲”問題,合作層次淺、形式單一。究其核心,就是貌合神離,沒有找到“共贏點”。做好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礎,資本是紐帶,必須在“利益”和“資本”兩個方面下功夫。

1.共贏,充分調動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

2019年,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從國家層面對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進行頂層設計。

在制度設計上,提出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明確自2019年起,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在實施路徑上,提出用5年時間,布局5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和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目前,首批24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已經發布。

在具體操作上,提出學校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通過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推動校企合作。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學校可從中獲得智力、專利、教育、勞務等報酬,具體分配由學校按規定自行處理。

總之,做好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礎,找到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的共贏點,合作才能可持續。

2.共生,大膽探索“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廣泛熱議,在認識上高度一致,普遍認為“混合所有制”是職業學校創新體制機制的必經之路,也是盤活職業教育資源的必要之舉,但是執行中卻推進緩慢,很多工作都停留在文件或計劃上,實質性工作不多,很多探索在遇到核心問題時,因政策不明朗而停滯不前,落地不實,也使大家對此有了不同認識,有的認為混合所有制辦學“大有可為”,應積極試點、大膽探索;有的則認為在現有政策不清晰和法律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宜太冒進”。關于這些問題,職業學校應有三個“意識”。

一是危機意識。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職業學校最終必須面向市場,其投入、管理模式也將隨之改變。探索混合所有制,不僅是調動行業企業實質性參與教學、提高質量的手段,更是學校整合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職業教育的解決方案。職業學校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如果有一天不再有財政支持,是否還能辦下去?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二是改革意識。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學校,固然還面臨一些實際問題,例如,混合所有制學校的辦學性質問題、產權歸屬問題、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等等。但是,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這些問題終將得到解決。學校應該早謀劃、早行動,建立健全改革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激發和保護干部隊伍敢于擔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二級單位大膽試、大膽闖。

三是服務意識。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創新、互利共贏,學校用好現有的政策紅利,照顧到企業、學校、教師多方面的利益,作為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調研顯示,廣東高職學校的產業學院已經投入運行,通過產業學院把生產鏈和專業群結合在一起,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共同育人。

(二)治理模式上,加快推進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治理體系”一詞出現了3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聚焦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確了各項制度必須堅持和鞏固的根本點、完善和發展的方向。

“職教20條”也提到,“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

近20年,職業教育如雨后春筍般大力發展,特別是職業學校數量、在校生數量、辦學條件呈現指數級增長。在學校治理體系建設方面,一直都沒有停止步伐。在社會監督方面,有第三方定期發布質量年報;在政府監管方面,有督導評估報告;在行業自律方面,有56個行指委的人才培養調研報告、專業標準等;在學校治理方面,有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但是,在職業教育的傳統模式中,學校高度依附于政府,從而缺乏基本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僅有政府的大治理遠遠不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職業教育新的治理格局也發生了深層次變革,政府的角色由主導到引導,市場的角色由驅動到決定,學校的角色由服從到主動,每所學校都應有緊迫感和使命感。學習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讓我們知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

健全職業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要堅持一個制度、打造一個體系、用好一個權力、調動多方力量。

1.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正確處理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提升學校的資源整合、科學決策和戰略規劃能力。

2.打造以章程為統領的制度體系

章程是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學校要以章程為依據,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以章程為準繩,建立學校規章制度的動態梳理和調整機制,形成系統化制度標準和流程,保障學校高質量發展。

3.充分發揮學術權力重要作用

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保障學術組織依照章程行使職權,充分發揮其在專業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

4.積極調動支持學校發展的各方力量

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職業學校要設立行業企業等辦學相關方代表參加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機構,發揮咨詢、協商、審議與監督作用;推進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的有效實施,發揮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團組織作用,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治理結構;積極實施校院(系)兩級管理,推進權力下放,調動教學單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建立健全績效工資制度,統籌兼顧各類崗位收入分配水平,注重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通過常態化的自我診斷和改進,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保障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總之,健全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就要刀口向內,找問題、找不足,自我革新和自我重塑,最終實現管理標準化、秩序正規化、手段信息化、質量可控化。

(三)培養模式上,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

關于教師,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師資12條》)。這12項工作舉措可以劃分為建設一項標準體系、改革創新兩項基本制度、完善三項管理保障機制、實施六大舉措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在標準體系方面,明確建立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分明,覆蓋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等各類課程的教師專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評價標準體系。在基本制度方面,提出以雙師素質為導向改革新教師準入制度,以雙師素質為核心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在保障機制方面,要求加強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落實權益保障和激勵機制提升社會地位,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保障措施。在提高素質方面,提出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辦學格局,完善“固定崗+流動崗”的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聚焦“1+X”證書制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創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國家工匠之師”為引領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關于“教材”,國家已印發《職業學校教材管理辦法》,完善職業學校教材政府分級管理,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行業、學校和企業多方參與的管理體制。以高質量教材為遵循,以高水平教學資源為支撐,組織建設量大面廣的專業核心課程教材,遴選發布一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資源。

關于“教法”,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學校科學規范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校黨委會審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示范課堂為抓手,以高標準教學質量為目標,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推廣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新要求,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推廣遠程協作、實時互動、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模式,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與創優,在學校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材教法以及教學評價、機制環境等方面不斷改革創優,使職業教育真正能夠因材施教,對學生起到“揚長教育”的作用,避其所短,揚其所長,讓學生做自己擅長領域的強者。

三、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學校存在的價值就是服務學生,培養學生關鍵是教師。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其中,辦什么樣的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辦學育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考察調研強調,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同年3月,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深化思政課“三教”改革,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一)做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精心培養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重點包括五個方面。

1.建設一支能推動思政課建設的領導隊伍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學校黨委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形成教師講好思政課、學生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

2.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辦好思政課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當好思政課教師的第一標準。思政課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用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常學常新,真學真信,帶頭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講政治、有信仰的人,努力成為“六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思政課教師。

3.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

輔導員(班主任)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班主任)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學校要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整體規劃、統籌安排,不斷提高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保證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

4.建設一支既教書、又育人的專業課教師隊伍

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擔負著學生健康成長指引者和引路人的重任。雖然不同教師從事著不同的專業,但他們的育人要求是一致的,都承擔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5.建設一支有閱歷、能示范的兼職教師隊伍

完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把有德有才、能說能干的“真把式”請進校園,廣泛開展勞動模范、工匠大師進校園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還要把老紅軍、老革命請進校園,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二)做活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只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才能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職業教育的思政課就要有自身特色,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1.思政工作既要有“硬度”又要有“溫度”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校思政工作要做到“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這雖是針對高校講的,對整個職業教育戰線同樣適用。要做到“八個有”,職業學校要不斷更新課程體系,解決好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按照“八個統一”的要求,把“立德”和“樹人”融會貫通,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精神。

2.思政工作不僅“有意義”更要“有意思”

過去思政課親和力不夠、針對性不強問題比較普遍,老師照本宣科、內容陳舊落后,學生課上抬頭率不高、人到心不到。一堂成功的思政課,應該既有知識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華。只有把思政課講得有滋有味,才能讓人真學真信真懂,才能讓道理入耳入腦入心。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期待職業學校思政課能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網紅課”。

3.思政課教師要既會“講道理”更會“講故事”

一些思政課教師習慣講道理,板起臉來居高臨下的教育人,結果學生只能是口服心不服,或者是無動于衷,甚至會激發逆反心理。思政課教師要有受眾意識,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就事論理,多講生動活潑的內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不妨多用學生平時耳聞目睹的事例,把“大道理”講得深入淺出,思政課才能給人以啟迪、發人以思考。

(三)做優思政教育資源

總書記要求,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

1.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以“課程思政”為目標,改革課堂教學,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構建全員育人大格局

進一步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拓展思政工作的“廣度”;抓住領導干部、專業帶頭人、學生骨干這些“關鍵少數”,著力提升思政工作“深度”。

3.營造校園文化小氣候

大力繁榮校園文化,創新校園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教育作用,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美環境,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使學校不僅僅是教授技能、發放文憑的場所,更是化育為人的天地。

總的來講,以大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大發展,實現職業教育全面振興,既要從整體推進的全局性高度來謀劃重點改革舉措,也要從具體實施的可操作性角度來設計實施路徑,要在正本清源上下更大功夫,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一種有著廣泛需求、具有特定功能的類型教育,它與其他教育之間并無等次優劣之分;要在守正創新上下更大功夫,既時刻牢記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又深入探究應該完善和發展什么,使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充分展示出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和更為旺盛的生機活力;要在力求實效上下更大功夫,通過更好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有效引導我國職業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

?

?

?

?

?

邢順峰: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國職業教育已走進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等新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增強職業教育的地方適應性,對我國建立結構合理、層次齊全、類型特征鮮明的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和服務貢獻度,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快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

當前,我國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應該看到,職業教育還存在自身質量不高、層次結構不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不深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四五”時期,錨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具有深遠意義。

1.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由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對技術技能人才整體數量和質量需求大幅提升,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是,我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層次偏低的問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不高。

我國目前產業工人數量達到2億左右,但初級工、中級工比例占73%,高級技工數量占比不到4%,相比發達國家特別是制造業強國的高技能人才占比為30%~40%差距較大,還有較大差距。在我國,74%的農民工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0%以上的農民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

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迎來了承擔歷史使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和勞動者就業創業需要,迫切需要用新發展理念全面統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在擴規模、強質量、上臺階、提檔次等方面實現跨越升級,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2.滿足人民多樣化教育需求的價值體現

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將實現翻番達到8~9億人,從溫飽不足到實現全面小康,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教育和學習需求呈現多層次、個性化特征。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建立渠道更加暢通、方式更加靈活、學習更加便利的職業教育服務終身學習體系。

因此,要加快建立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廣大學子提供多次選擇、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機會和條件,不論上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可以使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都可以繼續深造,改變千軍萬馬擠普通高考“獨木橋”的現狀,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減少人民群眾教育投入的盲目性,緩解教育焦慮,促進教育公平,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出彩、多樣化成才。

3.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教育現代化是教育高水平的發展狀態,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是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體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轉變。面對加速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現實要求,急需突破觀念和制度阻礙,完善職業教育學校類型、層次結構,探索建立與類型教育地位相適應的系列制度。

職業教育要勇挑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擔,推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融通,健全國家資歷框架和國家學分銀行制度,暢通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多種路徑,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彰顯類型特征,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十四五”時期職業教育要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總目標,以類型教育為基點,牢固確立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1.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

新時代職業教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將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要素融入教材和課程體系,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2.突出職業教育的跨界性

職業教育要扎根產業鏈,要把專業建在需求鏈上,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實施校企雙元育人,實現學界業界的深度融合。要突出市場需求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引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向產業開放、向企業開放,使職業教育成為經濟活動的內生變量,成為構成產業鏈、產品鏈、供應鏈、資金鏈、信息鏈的“磚瓦”和基本要素,實現職業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對接。職業教育還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

3.彰顯職業教育的靈活性

職業教育面向市場辦學,必須依據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靈活調整辦學定位、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資源條件等,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實現資源的靈活有效配置。在專業設置上,要緊密對接產業發展,依據產業結構調整而靈活設置,建立對接產業、動態調整的專業建設發展機制;在課程體系上,體現實踐為導向,建立基于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模塊化課程;在教學模式上,要體現行動導向,通過反復應用訓練習得技術技能;在實踐條件上,要建設技術應用與技能訓練并重的實訓基地,并具備技術研發功能。

4.強化職業教育的包容性

職業教育是兜底的教育,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無論什么年齡、什么資質、什么基礎、什么特點、什么水平的學生,職業教育都敞開懷抱,支持不同群體先學習再就業、先就業再學習、邊就業邊學習。職業教育要通過提升質量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培養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三、加快建設“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十四五”時期,要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為核心,構建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結構、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全方位多層次增強適應性。

1.健全貫通銜接的職業學校體系

職業教育要成為一種教育類型,首先要完善它的學校體系。

一是鞏固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強化兩個認識:一方面8-18歲是技能訓練的黃金期,錯過了就練不成;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課程并不是適用于所有學生。因此,要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但要調整中職辦學定位,把其確立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培養基本勞動者和一般技術技能人才,同時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一定技術技能基礎的合格生源。

二是確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隨著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移,高等職業教育必然成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力,將辦學層次向上延伸到本科,與專業研究生教育銜接,按專業長線貫通培養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需要真正站在人民立場上,落實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徹底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改進高等學校設置辦法,遴選一批高水平的高職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大學,遴選一批優質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推動一批獨立學院轉設職業技術大學,從試點入手逐步在面上推開,彌補職業教育辦學層次短板,延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鏈條。本科職業教育著眼于培養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復雜技能操作和精專的技術能力,能適應相對復雜的工藝要求和高級技術應用的一線工作崗位,并具有明顯發展潛力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是填補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空白,也是填補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學制的空白,其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實踐條件等方面與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顯區別。

三是系統化加強各學段之間的貫通培養。以能力遞進為主線,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過程銜接貫通,系統培養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持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推進中職與高職、中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高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聯合培養。積極創新辦學形式,率先在發達地區,人口規模大、產業發展水平高的縣市區,以高水平中職學校為基礎,建設一批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同時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職業學校,支持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和區域產業發展對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推進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聯合舉辦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發揮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優勢、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優勢,促進普通本科向應用型轉型。

四是促進職普雙向融通,推動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調發展,推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搭建銜接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成長成才“立交橋”,滿足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多元需求。

2.建立多元協同的產教融合體系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一是統籌產業規劃、人才規劃和教育規劃,提升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對產業需求的適配性,分級建立國家和地方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平臺,定期發布產業人才需求信息報告,制定職業教育產教對接譜系圖,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與布局,擴大國計民生重點領域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供給。

二是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行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企業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引導職業院校主動對接職業標準、崗位需求及技術進步,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

三是推動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厚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出臺靈活有效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創建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和企業,支持建設一批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辦學改革試點,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3.完善以職教法為統領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

把類型特征落實到制度體系建設,為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法律地位,規范政府、職業學校、行業、企業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按照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求,完善職業教育學校設置、辦學層次、學歷學位等相關法律法規。

二是創新職業教育質量治理模式,推進利益相關主體多元治理,建立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職業院校按類型教育規律辦學,建立學生、教師、企業和社會多元參與的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

三是健全公平的升學和就業制度,清理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確保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升學、求職、工作待遇、職務晉升等方面享有與普通教育學生平等的權利與機會。

4.建設動態更新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

標準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要把標準化建設作為突破口,健全標準體系,嚴格標準實施,以標準規范辦學,以標準提升質量,以標準化促進現代化。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利益主體協同開發并不斷完善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機制,覆蓋學校設置、專業、課程、實習實訓、師資、教材、信息化、安全設施等領域,盡快填補國家層面標準空白,鼓勵開發地方特色標準,推動學校開發自身標準,形成國家、省、學校三級職業教育標準開發體系。

二是健全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完善標準建設、運行和滾動修訂制度,融入新時代發展方式、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提高職業教育標準的時效性和適應性,保障職業教育質量在動態的、持續的循環改進過程中不斷提高。

三是強化標準執行。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引導職業院校認同標準、尊重標準、敬畏標準,自覺執行標準,加大標準執行監督力度,辦有標準、有質量、有尊嚴的職業教育。

四、深化改革創新,多措并舉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中,還是在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上,職業教育都是新發展格局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要堅持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戰略定位,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

1.從學生維度,暢通學業進升通道,系統構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路徑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現代產業用工要求已經由“體能+技能”轉向“技術+技能”,一線工人從直接使用工具轉向控制自動化裝備甚至是智能生產線,工作越來越復雜,很多崗位中職生已不能勝任,一些復雜崗位甚至專科生、高職生也難以勝任。產業升級必將帶來人才需求向高端遷移。因此,暢通學業進升通道,不是單單為了讓職教學生拿學歷,而是要用學段接續的系統學習練就高水平的技術技能。

一是把職教高考作為職教體系建設的“總開關”,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健全中職與高職、中職與本科、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的考試招生辦法,明確職教高考考試內容、考核標準,構建體現職教特色、與普通高考平行的職教高考制度。

二是探索建立技能水平社會評價體系,構建技能水平社會評價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為職教高考技能考核方式開辟新路徑;深入推進“職教高考”先行先試,在相關省份加快推進相關制度試點,在本專科招生計劃、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等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培養資格的單位招收第一學歷為職業院校畢業生規模;建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等優秀選手和有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就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特別優秀的人才攻讀專業碩士學位免試入學的相關機制,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三是加快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構建各級各類教育及培訓成果對照認定體系,為學習者搭建靈活彈性的終身學習階梯,打通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互通路徑。

2.從教師維度,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打造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

一是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培養培訓格局;創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遴選建設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形成團隊教師研修訪學常態化機制;聚焦1+X證書制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培育一批具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探索適應職業技能等級培訓教師的分級培訓模式。

二是暢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加大政府統籌,依托職教園區、職教集團、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推動形成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常態運行機制;完善“固定崗+流動崗”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推動形成由“固定崗+流動崗”構成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

三是改革職稱評聘和績效工資辦法。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提高公辦職業院校績效工資水平的限高線,學校對外開展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取得的收入結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師勞動報酬,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管理。對學校以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予以傾斜,在績效工資總量中單列。專業教師可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總之,讓能干的先上,讓貢獻大的多得,鼓勵優秀教師脫穎而出。

3.從學校維度,全面落實辦學自主權,激活學校發展內生動力

職業院校是辦學治校的主體,是辦好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動力引擎,要將辦學自主權放給學校,把責任落到學校,激發辦學活力和干事創業動力。

一是落實辦學自主權。將研發機構(學科專業)設置權、人才招聘權、職稱評審權、內部薪酬分配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處置權,全部下放至學校,由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自主設置崗位,自主確定用人計劃,自主確定招考標準、內容和程序,自主招聘各類人才,實行事后備案。支持學校建立高水平教師引進“綠色通道”,以測試專業技能和執教能力為主,從會做的當中選會講的專業教師;對業界優秀人才可采取試講、技能操作、專家評議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組織招聘。

二是支持職業學校同擁有世界一流資源的機構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注重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創新,實現雙向互動與發展。與“走出去”企業共建國際化人才培訓基地,探索“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模式,鼓勵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本土化的技術技能人才。探索和規范職業學校境外辦學,支持高水平職業學校在境外設立“魯班工坊”。

三是完善學校內部治理,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質量保證機制,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4.從企業維度,暢通企業參與渠道,實現學校和企業雙向賦能

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價值,產業必須依托高價值的人力才能邁向全球價值鏈條的中高端,而教育也只有把根扎在產業鏈上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一是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支持職業院校與先進企業、頭部企業合作,共建一批產業學院,將企業先進的生產、服務、運營、技術體系轉化為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老師要當師傅,學生要當徒弟,學校要像工廠,形成“建工廠式學院、辦產業式專業、開發技術式課程、培養產業高端人才”的產業學院辦學模式。

二是推進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以激發辦學活力為導向,積極推進各級政府、職業院校與行業內技術先進、品牌影響力大的實體企業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力量,合作舉辦職業院校、二級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能培訓基地等辦學機構,或合作舉辦專業、培訓等辦學項目,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審核批準、退出機制,完善混合所有制辦學在治理、用人管理、薪酬管理、專業設置及招生、收費標準、財務管理等方面制度。

三是建設大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發揮政行企校多元主體優勢,建設一批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服務中高端產業發展需求的地市級綜合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一批服務當地主導產業的縣級地方產業特色型公共實訓基地,并實施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實現社會多元投資、校企雙元育人、共贏共生;通過整合資源、統籌建設、錯位發展、合理布局,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成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建設成企業培訓培養緊缺技能人才的實踐中心,開展中高級技能培訓、新技能開發和師資培訓,充分發揮公共實訓基地公共性與開放性,為各類社會群體提供廣覆蓋、多領域、可持續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與其他類型培訓機構的互動協作,實現資源共享。

四是協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培訓服務。引導職業學校和企業聯合建設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實施校企協同創新,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推動職業院校落實育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校企聯合開發培訓項目和培訓資源,廣泛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鼓勵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就業準入和培訓上崗制度,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有計劃地對在崗職工和準備入職的人員開展技能培訓。

5.從政府和社會維度,加大支持力度,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

職業教育是教育,是經濟,更是民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協調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

一是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應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實現職業教育擴容,使百萬及以上人口的大縣區域內不少于 2 所規范化中職校;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建設多所職業技術大學,在高水平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高水平中職學校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

二是落實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持續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打造一批職業教育優質資源和品牌,落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鼓勵和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率先興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帶動社會各方投入。

三是加強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圍繞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開展針對性、前瞻性研究,從學理上把握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創新實踐;探究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和實踐體系。

四是引導企業和公眾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充分尊重和體現技術技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宣傳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重要貢獻,宣傳基層組織及一線崗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引導形成全社會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社會氛圍,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

?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3期

?

?

?

技能人才現狀:高級技工缺口高達2000多萬,技校卻無人問津

?

制造業一直都是一個國家的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富民之要,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可以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且還是區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對于工業大國的中國來說,制造業更是作為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先進的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更是將成為引領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一大利器。所以說,制造業對于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產業,技術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技術人才對于制造業來說是得以發展繼續的支撐。

一個優秀的高級技工不管對工廠,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一種無盡的財富,完全可以這樣說,誰擁有高端的技術性人才,誰的企業、國家發展才可以有明亮的未來和無盡的希望。

但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智能工業機器人逐漸登上了制造業發展的舞臺,在我們欣喜的同時,另一個可怕的問題也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高級技工人員短缺。

據統計,現在已經出現了2000多萬的高級技工的人才缺口。更是有很多的工廠表示,面臨招工,難上加難,車間變成了倉庫,機器提前退休的囧地。

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每年都有新聞說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難,怎么會出現這樣一個驚人的人才缺口呢?

?

傳統的就業觀念根深蒂固

?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但在人們的心中還是有一個衡量工作標準的尺子,在我國傳統陳舊的思想中,人人認為讀書考取功名才是正確的選擇,更是光耀門楣的重要途徑,再到如今依舊非常嚴重的“重學歷,輕技能”社會氛圍,這種種的一切現象都在無形地影響著人們的就業選擇。

雖說現在擁有著本科學歷的人一抓一大把,大學生已經不吃香了。但是每年還有很多人在不斷地加入這個行列,而職業技術學校卻面臨著招生困難,甚至無生可招的現象。現在大多數的家長依然認為,選擇去上職業技術學院的子女大多都是因為考不上名牌大學,不得已的一個選擇。

有誰的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放棄在高樓林立、冬暖夏涼的寫字樓里做著體面的工作,而去不但又臟又累,還要經受風吹雨淋、嚴寒酷暑的環境中去受罪。然而在事實面前并不是這樣,從職業技術學校走出來的學生,也可以擁有著體面的工作,成功的人生。

反而那些從名牌高校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對他們來說,畢業就等于失業。即使面對找不到工作的境遇,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選擇去工廠,這也就導致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制造業職位空缺的情形。

安全、穩定、體面的工作一直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公務員、教師、醫生等這些一直以來都是相對于穩定的工作選擇,這當然也是眾多大學生的首選。

據數據統計,近些年報考公務員、教師等崗位的人員一直是有增無減,更有很多人連續多年報考。也正是這種偏激的就業觀念,導致了我國的就業結構越發不平衡!

?

技工人員待遇偏低,有色眼鏡偏重

?

在職場之中雖說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但還是避免不了有些人忍不住戴上了有色眼鏡。現在在一些農村來說,如果兩個人同時站在一起,即使白領的月收入只有5000,而技工的收入過萬的情況下,家長還是會選擇白領作為女兒的伴侶,為什么,就是因為白領的工作體面,說出去有面子。

在當今的社會上,即使一個崗位只有三四千的薪資,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爭先恐后地想要得到。面對缺口如此之大,并且薪資遠高于這些工作的崗位,比如電工、鉗工、木工、水電工、廚師、修理工等等技術工種,不僅高工資而且很高的需求量,但現在的年輕人卻不愿意選擇。

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不愿意選擇做技工的原因,不過就是覺得技工的工作不體面,沒有前途。工作的環境臟亂差,每天與油污汗臭為伍,最重要的還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縱然你把好處說破天也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

我們也都清楚技工人員的文化水平大多是處于初中、中專、大專的學歷,這樣的話就免不了受到人們的冷眼相看,不像教師、醫生這些職業,在社會上很輕松地就可以得到認可,反而這些工人,每天用自己的汗水認真工作,但是始終卻找不到社會存在感,這樣長久下去他們也不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

高級技工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他們需要多年的沉淀、打磨。對于一個優秀的高級技工來說,一個良好的心態、過硬的技術、沉穩的性格以及艱苦的環境都是很大的挑戰。

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他們吃不了苦,更耐不住寂寞,面對枯燥又累的工作他們寧愿選擇,每天坐在辦公室拿著每月固定的兩三千的工資混日子,也不會愿意選擇去學一門技術。

在一些人坐在環境舒適的辦公室中喝著咖啡,彼此之間勾心斗角的時候,他們在默默地埋頭苦干,他們不但沒有存在感,還得不到社會的尊重,長期的影響產生的心理不平衡,你想想誰還會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研究上。

?

職業教育的不足

?

職業教育的發展未能跟上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培養出來的學生未能達到高級技工的技術要求。大多數的職工學校的學生的底子比較薄弱,學習興趣不濃烈,另外學習方式比較單一,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控能力比較弱。

不是太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因此學校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內容上沒能很好地與學生們的具體情況相融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問題,教育上的基礎設施嚴重缺乏,很難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得到完美結合。教師的資源相對匱乏,有很多的學校缺乏高水平的資深教師隊伍,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們的技術水平與技工的水平相差甚遠。

?

企業貧乏的人才培養意識

?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血液,員工的素質高低也直接會影響到企業的興衰,但還是有很多的企業沒有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很少地進行崗前培訓、員工技術提升培訓,這樣長久下來,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會逐漸地消退,肯定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有不少的企業認為這些培訓不過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只想要可以花很少的投資,獲取更高的利益。一味地壓榨算計員工,自然會讓很多的人選擇離開。

?

尊重技工、延續人才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強國是經過歷史驗證過永遠不變的真理。如果真的要想要填補高級技工人才這一大缺口,那就務必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提高技工人才的社會地位。國家以及政府應當更加重視宣傳引導,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技工人員的先進事跡和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技工人員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協助全國人民扭轉不正確的職業觀念。

深化體制改革,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國家應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通過財政手段,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激發職業院校積極深化改革,面向市場辦學,為市場提供定向、精準的技術性人才。

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職業院校應當注重學生們的整體素質培養,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樹立崇高的理想,鍛煉堅強的意志,另外還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獨立性,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學校應當時刻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調研,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狀況,對課程做出相應的調整。

企業應當樹立人才意識。企業各級領導應當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要有求賢若渴愛惜人才之心,而且還要有海納百川的容才肚量。在立足于企業長遠發展的立場之上去看待人才,調動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引進高端的技術人才,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的健康穩定長遠發展。

摘掉有色眼鏡,尊重那些為了生活、為了國家而努力奮斗的人。高級技工的光鮮是經過多年的沉淀、汗水的澆灌而得來的,他們的努力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人們的尊重、敬仰。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事業。

技能人才“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現象何解?

?

當前“中國制造”更多走出國門,需要職業技校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與此同時也存在技校招生遇冷、技工就業難等問題,“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現象引發關注。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們“對癥下藥”,給出“解題”方法。

造成“招工難”這一現象,除技工數量少外,技工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標準也是一大原因。有統計顯示,在中國超2億名技能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僅5000多萬。

諸多受訪人大代表認為,中國職業教育自身還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許多高職院校由普通高中、成人高校或中專改制或升格而成,這些高職院校缺乏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不少高職院校產學結合水平低,缺乏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這導致廣大技工畢業后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進而導致技工“就業難”問題。如何從供需端破解這個難題,受訪人大代表給出兩點建議。

首先要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強調“工匠精神”。與數量增長相比,技能人才的質量提升更為關鍵。姜濤認為,當前技術工人的技能和素養,尤其是以嚴謹、專注、敬業等“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缺乏,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其次要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推動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戴天方看來,未來要加強用工單位與職業技術學校之間的深度合作,針對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指導在校生精準學習、有效提升職業技能,直至幫助他們精準就業。

?

? ? ? ? ? ? ? ? ? ? ? 本文轉載自網絡

?

?

?

?

?

陳子季: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 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

?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就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問題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務院密集出臺相關配套文件,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路徑指引。教育部黨組確立了職業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全國各地職教戰線真抓實干、改革創新,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已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必須深入分析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以標準化建設為引領,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具體來講,就是要在政府層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給職業教育增值賦能;在學校層面,堅定“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宗旨,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推進“三教”改革,提高服務能力;在學生層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德為先、以德勵才、以德成才,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以類為綱,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開篇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怎樣才能真正成為一種教育類型?成為一種教育類型的職業教育是什么樣態?目前的職業教育離這一樣態尚有多大差距?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因此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如何把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待,轉化為職業教育戰線“大有作為”的實際行動,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時代課題。針對這一課題,教育部黨組提出職業教育要“下一盤大棋、打一場翻身仗”,健全以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軌”運行為標志,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為核心,同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適應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具體來說,是要抓好三個環節。

(一)建立縱向貫通的職業學校體系

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包括三個層次。

1.初等職業教育

初等職業教育是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雖然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總體上是從高中階段開始,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殊教育領域等,仍然存在對初等職業教育的需求,其主要功能是培養個體進入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初步技能。

2.中等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是整個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基礎。其發展的基本方向是多樣化,即根據各行各業對學制長短和培養模式需求的差異,舉辦多種形態的中等職業學校,以滿足不同行業與學習者的需求。除原有的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以外,還可舉辦綜合高中,及以藝術、體育、機器人等特色專業為核心培養內容的特色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基礎能力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扎實的文化基礎素質。中等職業教育應與普通教育相互滲透和融通。

3.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是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給途徑,至少應包括專科和本科兩個層次。職業專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能良好地勝任目前工作并具有較強職業遷移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專科教育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升入職業本科教育繼續學習,同時也擁有升入普通本科教育繼續學習的機會。職業本科教育是培養具有復雜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審辨式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專家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該層次職業教育在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但它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本科教育應與普通本科教育相互滲透和融通,招生主體應以中職學校和職業專科教育畢業生為主,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輔。

(二)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制度保障

作為一種教育類型,不僅需要各個學制層面的職業教育,而且需要把各個層面的職業教育銜接起來的紐帶,從制度構建的角度看,這一紐帶就是職教高考制度。同時,為了避免職業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孤島,職業教育還應與普通教育融通起來,這就需要普職融通制度。此外,為了體現同等重要,使職業技能的習得與學術能力的習得在就業中具有同等價值,還需要國家資歷框架制度。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支撐性制度,是職業教育國家制度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1.職教高考制度

這是職業教育中與普通教育高考制度具有同等功能的高考制度,它具有公開、公平、常規化、自由選擇的性質,依托這一制度,任何職校生都可以通過統一考試進入任何職業學校的任何專業。有了職教高考制度,職校生升學空間將得到拓展,同時也將使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專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在教學內容上銜接起來,這對于提升各級職業教育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普職融通制度

這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融合制度。這既是通過教育實現社會融合的需要,也有助于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資源共享和理念互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普職融通的制度設計可在課程共享與學生流動這兩個層面進行。這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但其構建面臨很大困難。比如,現實中即使職校生獲得了再次就讀普通高中的機會,如何跟上普通高中的教學進度,對于職校學生是極大挑戰。普通高中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存在的技能短板也是一樣。

3.國家資歷框架制度

這是規定職業教育學生與普通教育學生學習成果等值互換關系,進而規定在特定領域兩個教育序列的學生享有同等權利的制度。國家資歷框架是保障職業教育類型地位的關鍵性支撐制度。只有當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果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具有同等社會效益時,人們才會真正認可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

(三)完善促進體系有效運行的支撐條件

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運行,需要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起點到終點設計六個支撐性條件,這些條件環環相扣而又層層遞進,具體包括:

1.產業人才數據平臺

現代職業教育建設需要持續、深入跟蹤各行業、職業人才需求數據的專業化研究平臺,及時準確發布人才需求報告,引導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解決目前職業學校無數據可依、所依數據不科學、盲目設置專業和擴大招生規模等問題,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更為精準對接與融合。

2.專業教學標準

把標準建設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抓手,深度開發以職業能力清單和學習水平為核心內容的專業教學標準,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依據,為教學質量整體提升與監測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使人才培養工作更加鮮明地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3.產教融合型企業

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為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4.教師專業化培養體系

根據職教教師能力形成規律,建立大學培養與在職教師教育齊頭并進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培養體系,使職業學校有穩定的途徑獲得高質量教師,使每位希望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教師明確每個階段應完成的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要求。

5.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確立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由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加強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與分析,充分發揮數據平臺在質量監控中的重要作用。

6.公平的升學與就業制度

通過制度設計確保職業教育軌道學生在升學、求職、工作待遇、職務晉升等方面享有與普通教育軌道學生平等的機會,并通過制度實踐,使人們認同技術技能人才與學術人才、工程人才之間的差別是類型上的,而不是等級上的。

二、以質為本,切實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經濟社會發展如此需要職業教育,但是大家還是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這其中有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相互掣肘,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包括上述的體系建設,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問題的外在表現是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但根本性問題還是質量不高。職業教育要實現提質培優需把握三個關鍵點。

(一)辦學模式上,深化校企合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當前校企合作存在“一頭熱”“兩張皮”“獨角戲”問題,合作層次淺、形式單一。究其核心,就是貌合神離,沒有找到“共贏點”。做好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礎,資本是紐帶,必須在“利益”和“資本”兩個方面下功夫。

1.共贏,充分調動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

2019年,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從國家層面對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進行頂層設計。

在制度設計上,提出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明確自2019年起,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在實施路徑上,提出用5年時間,布局5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和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目前,首批24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已經發布。

在具體操作上,提出學校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通過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推動校企合作。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學校可從中獲得智力、專利、教育、勞務等報酬,具體分配由學校按規定自行處理。

總之,做好校企合作,利益是基礎,找到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的共贏點,合作才能可持續。

2.共生,大膽探索“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廣泛熱議,在認識上高度一致,普遍認為“混合所有制”是職業學校創新體制機制的必經之路,也是盤活職業教育資源的必要之舉,但是執行中卻推進緩慢,很多工作都停留在文件或計劃上,實質性工作不多,很多探索在遇到核心問題時,因政策不明朗而停滯不前,落地不實,也使大家對此有了不同認識,有的認為混合所有制辦學“大有可為”,應積極試點、大膽探索;有的則認為在現有政策不清晰和法律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宜太冒進”。關于這些問題,職業學校應有三個“意識”。

一是危機意識。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職業學校最終必須面向市場,其投入、管理模式也將隨之改變。探索混合所有制,不僅是調動行業企業實質性參與教學、提高質量的手段,更是學校整合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職業教育的解決方案。職業學校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如果有一天不再有財政支持,是否還能辦下去?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二是改革意識。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學校,固然還面臨一些實際問題,例如,混合所有制學校的辦學性質問題、產權歸屬問題、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等等。但是,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這些問題終將得到解決。學校應該早謀劃、早行動,建立健全改革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激發和保護干部隊伍敢于擔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二級單位大膽試、大膽闖。

三是服務意識。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創新、互利共贏,學校用好現有的政策紅利,照顧到企業、學校、教師多方面的利益,作為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調研顯示,廣東高職學校的產業學院已經投入運行,通過產業學院把生產鏈和專業群結合在一起,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共同育人。

(二)治理模式上,加快推進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治理體系”一詞出現了30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聚焦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確了各項制度必須堅持和鞏固的根本點、完善和發展的方向。

“職教20條”也提到,“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

近20年,職業教育如雨后春筍般大力發展,特別是職業學校數量、在校生數量、辦學條件呈現指數級增長。在學校治理體系建設方面,一直都沒有停止步伐。在社會監督方面,有第三方定期發布質量年報;在政府監管方面,有督導評估報告;在行業自律方面,有56個行指委的人才培養調研報告、專業標準等;在學校治理方面,有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但是,在職業教育的傳統模式中,學校高度依附于政府,從而缺乏基本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僅有政府的大治理遠遠不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職業教育新的治理格局也發生了深層次變革,政府的角色由主導到引導,市場的角色由驅動到決定,學校的角色由服從到主動,每所學校都應有緊迫感和使命感。學習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讓我們知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

健全職業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要堅持一個制度、打造一個體系、用好一個權力、調動多方力量。

1.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正確處理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提升學校的資源整合、科學決策和戰略規劃能力。

2.打造以章程為統領的制度體系

章程是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學校要以章程為依據,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以章程為準繩,建立學校規章制度的動態梳理和調整機制,形成系統化制度標準和流程,保障學校高質量發展。

3.充分發揮學術權力重要作用

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保障學術組織依照章程行使職權,充分發揮其在專業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

4.積極調動支持學校發展的各方力量

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職業學校要設立行業企業等辦學相關方代表參加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機構,發揮咨詢、協商、審議與監督作用;推進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的有效實施,發揮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團組織作用,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治理結構;積極實施校院(系)兩級管理,推進權力下放,調動教學單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建立健全績效工資制度,統籌兼顧各類崗位收入分配水平,注重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通過常態化的自我診斷和改進,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保障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總之,健全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就要刀口向內,找問題、找不足,自我革新和自我重塑,最終實現管理標準化、秩序正規化、手段信息化、質量可控化。

(三)培養模式上,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

關于教師,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師資12條》)。這12項工作舉措可以劃分為建設一項標準體系、改革創新兩項基本制度、完善三項管理保障機制、實施六大舉措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在標準體系方面,明確建立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分明,覆蓋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等各類課程的教師專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評價標準體系。在基本制度方面,提出以雙師素質為導向改革新教師準入制度,以雙師素質為核心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在保障機制方面,要求加強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落實權益保障和激勵機制提升社會地位,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保障措施。在提高素質方面,提出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辦學格局,完善“固定崗+流動崗”的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聚焦“1+X”證書制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創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國家工匠之師”為引領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關于“教材”,國家已印發《職業學校教材管理辦法》,完善職業學校教材政府分級管理,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行業、學校和企業多方參與的管理體制。以高質量教材為遵循,以高水平教學資源為支撐,組織建設量大面廣的專業核心課程教材,遴選發布一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資源。

關于“教法”,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學校科學規范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校黨委會審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示范課堂為抓手,以高標準教學質量為目標,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推廣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新要求,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推廣遠程協作、實時互動、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模式,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與創優,在學校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材教法以及教學評價、機制環境等方面不斷改革創優,使職業教育真正能夠因材施教,對學生起到“揚長教育”的作用,避其所短,揚其所長,讓學生做自己擅長領域的強者。

三、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學校存在的價值就是服務學生,培養學生關鍵是教師。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其中,辦什么樣的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辦學育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考察調研強調,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同年3月,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深化思政課“三教”改革,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一)做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精心培養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重點包括五個方面。

1.建設一支能推動思政課建設的領導隊伍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學校黨委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形成教師講好思政課、學生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

2.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辦好思政課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當好思政課教師的第一標準。思政課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用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常學常新,真學真信,帶頭增強“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講政治、有信仰的人,努力成為“六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思政課教師。

3.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輔導員(班主任)隊伍

輔導員(班主任)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班主任)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學校要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整體規劃、統籌安排,不斷提高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保證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

4.建設一支既教書、又育人的專業課教師隊伍

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擔負著學生健康成長指引者和引路人的重任。雖然不同教師從事著不同的專業,但他們的育人要求是一致的,都承擔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5.建設一支有閱歷、能示范的兼職教師隊伍

完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把有德有才、能說能干的“真把式”請進校園,廣泛開展勞動模范、工匠大師進校園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還要把老紅軍、老革命請進校園,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二)做活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只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才能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職業教育的思政課就要有自身特色,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1.思政工作既要有“硬度”又要有“溫度”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校思政工作要做到“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這雖是針對高校講的,對整個職業教育戰線同樣適用。要做到“八個有”,職業學校要不斷更新課程體系,解決好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按照“八個統一”的要求,把“立德”和“樹人”融會貫通,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精神。

2.思政工作不僅“有意義”更要“有意思”

過去思政課親和力不夠、針對性不強問題比較普遍,老師照本宣科、內容陳舊落后,學生課上抬頭率不高、人到心不到。一堂成功的思政課,應該既有知識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華。只有把思政課講得有滋有味,才能讓人真學真信真懂,才能讓道理入耳入腦入心。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期待職業學校思政課能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網紅課”。

3.思政課教師要既會“講道理”更會“講故事”

一些思政課教師習慣講道理,板起臉來居高臨下的教育人,結果學生只能是口服心不服,或者是無動于衷,甚至會激發逆反心理。思政課教師要有受眾意識,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就事論理,多講生動活潑的內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不妨多用學生平時耳聞目睹的事例,把“大道理”講得深入淺出,思政課才能給人以啟迪、發人以思考。

(三)做優思政教育資源

總書記要求,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

1.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以“課程思政”為目標,改革課堂教學,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構建全員育人大格局

進一步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拓展思政工作的“廣度”;抓住領導干部、專業帶頭人、學生骨干這些“關鍵少數”,著力提升思政工作“深度”。

3.營造校園文化小氣候

大力繁榮校園文化,創新校園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教育作用,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美環境,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使學校不僅僅是教授技能、發放文憑的場所,更是化育為人的天地。

總的來講,以大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大發展,實現職業教育全面振興,既要從整體推進的全局性高度來謀劃重點改革舉措,也要從具體實施的可操作性角度來設計實施路徑,要在正本清源上下更大功夫,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一種有著廣泛需求、具有特定功能的類型教育,它與其他教育之間并無等次優劣之分;要在守正創新上下更大功夫,既時刻牢記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又深入探究應該完善和發展什么,使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充分展示出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和更為旺盛的生機活力;要在力求實效上下更大功夫,通過更好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有效引導我國職業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

?

?

?

?

?

邢順峰: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國職業教育已走進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等新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增強職業教育的地方適應性,對我國建立結構合理、層次齊全、類型特征鮮明的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和服務貢獻度,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快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

當前,我國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應該看到,職業教育還存在自身質量不高、層次結構不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不深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四五”時期,錨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具有深遠意義。

1.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由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對技術技能人才整體數量和質量需求大幅提升,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是,我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層次偏低的問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不高。

我國目前產業工人數量達到2億左右,但初級工、中級工比例占73%,高級技工數量占比不到4%,相比發達國家特別是制造業強國的高技能人才占比為30%~40%差距較大,還有較大差距。在我國,74%的農民工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0%以上的農民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

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迎來了承擔歷史使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和勞動者就業創業需要,迫切需要用新發展理念全面統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在擴規模、強質量、上臺階、提檔次等方面實現跨越升級,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2.滿足人民多樣化教育需求的價值體現

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將實現翻番達到8~9億人,從溫飽不足到實現全面小康,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教育和學習需求呈現多層次、個性化特征。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建立渠道更加暢通、方式更加靈活、學習更加便利的職業教育服務終身學習體系。

因此,要加快建立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廣大學子提供多次選擇、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機會和條件,不論上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可以使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都可以繼續深造,改變千軍萬馬擠普通高考“獨木橋”的現狀,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減少人民群眾教育投入的盲目性,緩解教育焦慮,促進教育公平,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出彩、多樣化成才。

3.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教育現代化是教育高水平的發展狀態,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是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體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轉變。面對加速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現實要求,急需突破觀念和制度阻礙,完善職業教育學校類型、層次結構,探索建立與類型教育地位相適應的系列制度。

職業教育要勇挑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擔,推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融通,健全國家資歷框架和國家學分銀行制度,暢通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多種路徑,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彰顯類型特征,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十四五”時期職業教育要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總目標,以類型教育為基點,牢固確立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1.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

新時代職業教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將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要素融入教材和課程體系,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2.突出職業教育的跨界性

職業教育要扎根產業鏈,要把專業建在需求鏈上,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實施校企雙元育人,實現學界業界的深度融合。要突出市場需求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引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向產業開放、向企業開放,使職業教育成為經濟活動的內生變量,成為構成產業鏈、產品鏈、供應鏈、資金鏈、信息鏈的“磚瓦”和基本要素,實現職業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對接。職業教育還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

3.彰顯職業教育的靈活性

職業教育面向市場辦學,必須依據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靈活調整辦學定位、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資源條件等,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實現資源的靈活有效配置。在專業設置上,要緊密對接產業發展,依據產業結構調整而靈活設置,建立對接產業、動態調整的專業建設發展機制;在課程體系上,體現實踐為導向,建立基于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模塊化課程;在教學模式上,要體現行動導向,通過反復應用訓練習得技術技能;在實踐條件上,要建設技術應用與技能訓練并重的實訓基地,并具備技術研發功能。

4.強化職業教育的包容性

職業教育是兜底的教育,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無論什么年齡、什么資質、什么基礎、什么特點、什么水平的學生,職業教育都敞開懷抱,支持不同群體先學習再就業、先就業再學習、邊就業邊學習。職業教育要通過提升質量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培養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三、加快建設“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十四五”時期,要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為核心,構建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結構、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全方位多層次增強適應性。

1.健全貫通銜接的職業學校體系

職業教育要成為一種教育類型,首先要完善它的學校體系。

一是鞏固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強化兩個認識:一方面8-18歲是技能訓練的黃金期,錯過了就練不成;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課程并不是適用于所有學生。因此,要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但要調整中職辦學定位,把其確立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培養基本勞動者和一般技術技能人才,同時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一定技術技能基礎的合格生源。

二是確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隨著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移,高等職業教育必然成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力,將辦學層次向上延伸到本科,與專業研究生教育銜接,按專業長線貫通培養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需要真正站在人民立場上,落實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徹底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改進高等學校設置辦法,遴選一批高水平的高職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大學,遴選一批優質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推動一批獨立學院轉設職業技術大學,從試點入手逐步在面上推開,彌補職業教育辦學層次短板,延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鏈條。本科職業教育著眼于培養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復雜技能操作和精專的技術能力,能適應相對復雜的工藝要求和高級技術應用的一線工作崗位,并具有明顯發展潛力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是填補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空白,也是填補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學制的空白,其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實踐條件等方面與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顯區別。

三是系統化加強各學段之間的貫通培養。以能力遞進為主線,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過程銜接貫通,系統培養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持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推進中職與高職、中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高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聯合培養。積極創新辦學形式,率先在發達地區,人口規模大、產業發展水平高的縣市區,以高水平中職學校為基礎,建設一批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同時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職業學校,支持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和區域產業發展對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推進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聯合舉辦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發揮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優勢、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優勢,促進普通本科向應用型轉型。

四是促進職普雙向融通,推動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調發展,推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搭建銜接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成長成才“立交橋”,滿足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多元需求。

2.建立多元協同的產教融合體系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一是統籌產業規劃、人才規劃和教育規劃,提升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對產業需求的適配性,分級建立國家和地方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平臺,定期發布產業人才需求信息報告,制定職業教育產教對接譜系圖,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與布局,擴大國計民生重點領域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供給。

二是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行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企業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引導職業院校主動對接職業標準、崗位需求及技術進步,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

三是推動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厚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出臺靈活有效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創建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和企業,支持建設一批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辦學改革試點,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3.完善以職教法為統領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

把類型特征落實到制度體系建設,為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法律地位,規范政府、職業學校、行業、企業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按照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求,完善職業教育學校設置、辦學層次、學歷學位等相關法律法規。

二是創新職業教育質量治理模式,推進利益相關主體多元治理,建立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職業院校按類型教育規律辦學,建立學生、教師、企業和社會多元參與的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

三是健全公平的升學和就業制度,清理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確保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升學、求職、工作待遇、職務晉升等方面享有與普通教育學生平等的權利與機會。

4.建設動態更新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

標準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要把標準化建設作為突破口,健全標準體系,嚴格標準實施,以標準規范辦學,以標準提升質量,以標準化促進現代化。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利益主體協同開發并不斷完善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機制,覆蓋學校設置、專業、課程、實習實訓、師資、教材、信息化、安全設施等領域,盡快填補國家層面標準空白,鼓勵開發地方特色標準,推動學校開發自身標準,形成國家、省、學校三級職業教育標準開發體系。

二是健全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完善標準建設、運行和滾動修訂制度,融入新時代發展方式、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提高職業教育標準的時效性和適應性,保障職業教育質量在動態的、持續的循環改進過程中不斷提高。

三是強化標準執行。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引導職業院校認同標準、尊重標準、敬畏標準,自覺執行標準,加大標準執行監督力度,辦有標準、有質量、有尊嚴的職業教育。

四、深化改革創新,多措并舉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中,還是在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上,職業教育都是新發展格局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要堅持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戰略定位,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

1.從學生維度,暢通學業進升通道,系統構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路徑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現代產業用工要求已經由“體能+技能”轉向“技術+技能”,一線工人從直接使用工具轉向控制自動化裝備甚至是智能生產線,工作越來越復雜,很多崗位中職生已不能勝任,一些復雜崗位甚至專科生、高職生也難以勝任。產業升級必將帶來人才需求向高端遷移。因此,暢通學業進升通道,不是單單為了讓職教學生拿學歷,而是要用學段接續的系統學習練就高水平的技術技能。

一是把職教高考作為職教體系建設的“總開關”,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健全中職與高職、中職與本科、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的考試招生辦法,明確職教高考考試內容、考核標準,構建體現職教特色、與普通高考平行的職教高考制度。

二是探索建立技能水平社會評價體系,構建技能水平社會評價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為職教高考技能考核方式開辟新路徑;深入推進“職教高考”先行先試,在相關省份加快推進相關制度試點,在本專科招生計劃、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等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培養資格的單位招收第一學歷為職業院校畢業生規模;建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等優秀選手和有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就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特別優秀的人才攻讀專業碩士學位免試入學的相關機制,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三是加快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構建各級各類教育及培訓成果對照認定體系,為學習者搭建靈活彈性的終身學習階梯,打通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互通路徑。

2.從教師維度,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打造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

一是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培養培訓格局;創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遴選建設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形成團隊教師研修訪學常態化機制;聚焦1+X證書制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培育一批具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探索適應職業技能等級培訓教師的分級培訓模式。

二是暢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加大政府統籌,依托職教園區、職教集團、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推動形成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常態運行機制;完善“固定崗+流動崗”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推動形成由“固定崗+流動崗”構成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

三是改革職稱評聘和績效工資辦法。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提高公辦職業院校績效工資水平的限高線,學校對外開展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取得的收入結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師勞動報酬,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管理。對學校以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予以傾斜,在績效工資總量中單列。專業教師可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總之,讓能干的先上,讓貢獻大的多得,鼓勵優秀教師脫穎而出。

3.從學校維度,全面落實辦學自主權,激活學校發展內生動力

職業院校是辦學治校的主體,是辦好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動力引擎,要將辦學自主權放給學校,把責任落到學校,激發辦學活力和干事創業動力。

一是落實辦學自主權。將研發機構(學科專業)設置權、人才招聘權、職稱評審權、內部薪酬分配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處置權,全部下放至學校,由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自主設置崗位,自主確定用人計劃,自主確定招考標準、內容和程序,自主招聘各類人才,實行事后備案。支持學校建立高水平教師引進“綠色通道”,以測試專業技能和執教能力為主,從會做的當中選會講的專業教師;對業界優秀人才可采取試講、技能操作、專家評議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組織招聘。

二是支持職業學校同擁有世界一流資源的機構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注重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創新,實現雙向互動與發展。與“走出去”企業共建國際化人才培訓基地,探索“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模式,鼓勵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本土化的技術技能人才。探索和規范職業學校境外辦學,支持高水平職業學校在境外設立“魯班工坊”。

三是完善學校內部治理,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的質量保證機制,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4.從企業維度,暢通企業參與渠道,實現學校和企業雙向賦能

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價值,產業必須依托高價值的人力才能邁向全球價值鏈條的中高端,而教育也只有把根扎在產業鏈上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一是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支持職業院校與先進企業、頭部企業合作,共建一批產業學院,將企業先進的生產、服務、運營、技術體系轉化為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老師要當師傅,學生要當徒弟,學校要像工廠,形成“建工廠式學院、辦產業式專業、開發技術式課程、培養產業高端人才”的產業學院辦學模式。

二是推進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以激發辦學活力為導向,積極推進各級政府、職業院校與行業內技術先進、品牌影響力大的實體企業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力量,合作舉辦職業院校、二級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能培訓基地等辦學機構,或合作舉辦專業、培訓等辦學項目,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審核批準、退出機制,完善混合所有制辦學在治理、用人管理、薪酬管理、專業設置及招生、收費標準、財務管理等方面制度。

三是建設大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發揮政行企校多元主體優勢,建設一批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服務中高端產業發展需求的地市級綜合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一批服務當地主導產業的縣級地方產業特色型公共實訓基地,并實施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實現社會多元投資、校企雙元育人、共贏共生;通過整合資源、統籌建設、錯位發展、合理布局,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成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建設成企業培訓培養緊缺技能人才的實踐中心,開展中高級技能培訓、新技能開發和師資培訓,充分發揮公共實訓基地公共性與開放性,為各類社會群體提供廣覆蓋、多領域、可持續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與其他類型培訓機構的互動協作,實現資源共享。

四是協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培訓服務。引導職業學校和企業聯合建設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實施校企協同創新,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推動職業院校落實育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校企聯合開發培訓項目和培訓資源,廣泛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鼓勵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就業準入和培訓上崗制度,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有計劃地對在崗職工和準備入職的人員開展技能培訓。

5.從政府和社會維度,加大支持力度,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

職業教育是教育,是經濟,更是民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協調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

一是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應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實現職業教育擴容,使百萬及以上人口的大縣區域內不少于 2 所規范化中職校;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建設多所職業技術大學,在高水平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高水平中職學校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

二是落實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持續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打造一批職業教育優質資源和品牌,落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鼓勵和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率先興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帶動社會各方投入。

三是加強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圍繞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開展針對性、前瞻性研究,從學理上把握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創新實踐;探究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和實踐體系。

四是引導企業和公眾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充分尊重和體現技術技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宣傳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重要貢獻,宣傳基層組織及一線崗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引導形成全社會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社會氛圍,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

?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3期

?

?

?

技能人才現狀:高級技工缺口高達2000多萬,技校卻無人問津

?

制造業一直都是一個國家的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富民之要,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可以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且還是區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對于工業大國的中國來說,制造業更是作為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先進的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更是將成為引領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一大利器。所以說,制造業對于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產業,技術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技術人才對于制造業來說是得以發展繼續的支撐。

一個優秀的高級技工不管對工廠,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一種無盡的財富,完全可以這樣說,誰擁有高端的技術性人才,誰的企業、國家發展才可以有明亮的未來和無盡的希望。

但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智能工業機器人逐漸登上了制造業發展的舞臺,在我們欣喜的同時,另一個可怕的問題也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高級技工人員短缺。

據統計,現在已經出現了2000多萬的高級技工的人才缺口。更是有很多的工廠表示,面臨招工,難上加難,車間變成了倉庫,機器提前退休的囧地。

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每年都有新聞說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難,怎么會出現這樣一個驚人的人才缺口呢?

?

?

?

傳統的就業觀念根深蒂固

?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但在人們的心中還是有一個衡量工作標準的尺子,在我國傳統陳舊的思想中,人人認為讀書考取功名才是正確的選擇,更是光耀門楣的重要途徑,再到如今依舊非常嚴重的“重學歷,輕技能”社會氛圍,這種種的一切現象都在無形地影響著人們的就業選擇。

雖說現在擁有著本科學歷的人一抓一大把,大學生已經不吃香了。但是每年還有很多人在不斷地加入這個行列,而職業技術學校卻面臨著招生困難,甚至無生可招的現象。現在大多數的家長依然認為,選擇去上職業技術學院的子女大多都是因為考不上名牌大學,不得已的一個選擇。

有誰的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放棄在高樓林立、冬暖夏涼的寫字樓里做著體面的工作,而去不但又臟又累,還要經受風吹雨淋、嚴寒酷暑的環境中去受罪。然而在事實面前并不是這樣,從職業技術學校走出來的學生,也可以擁有著體面的工作,成功的人生。

反而那些從名牌高校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對他們來說,畢業就等于失業。即使面對找不到工作的境遇,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選擇去工廠,這也就導致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制造業職位空缺的情形。

安全、穩定、體面的工作一直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公務員、教師、醫生等這些一直以來都是相對于穩定的工作選擇,這當然也是眾多大學生的首選。

據數據統計,近些年報考公務員、教師等崗位的人員一直是有增無減,更有很多人連續多年報考。也正是這種偏激的就業觀念,導致了我國的就業結構越發不平衡!

?

技工人員待遇偏低,有色眼鏡偏重

?

在職場之中雖說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但還是避免不了有些人忍不住戴上了有色眼鏡。現在在一些農村來說,如果兩個人同時站在一起,即使白領的月收入只有5000,而技工的收入過萬的情況下,家長還是會選擇白領作為女兒的伴侶,為什么,就是因為白領的工作體面,說出去有面子。

在當今的社會上,即使一個崗位只有三四千的薪資,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爭先恐后地想要得到。面對缺口如此之大,并且薪資遠高于這些工作的崗位,比如電工、鉗工、木工、水電工、廚師、修理工等等技術工種,不僅高工資而且很高的需求量,但現在的年輕人卻不愿意選擇。

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不愿意選擇做技工的原因,不過就是覺得技工的工作不體面,沒有前途。工作的環境臟亂差,每天與油污汗臭為伍,最重要的還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縱然你把好處說破天也還是有很多人不愿意。

我們也都清楚技工人員的文化水平大多是處于初中、中專、大專的學歷,這樣的話就免不了受到人們的冷眼相看,不像教師、醫生這些職業,在社會上很輕松地就可以得到認可,反而這些工人,每天用自己的汗水認真工作,但是始終卻找不到社會存在感,這樣長久下去他們也不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

高級技工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他們需要多年的沉淀、打磨。對于一個優秀的高級技工來說,一個良好的心態、過硬的技術、沉穩的性格以及艱苦的環境都是很大的挑戰。

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他們吃不了苦,更耐不住寂寞,面對枯燥又累的工作他們寧愿選擇,每天坐在辦公室拿著每月固定的兩三千的工資混日子,也不會愿意選擇去學一門技術。

在一些人坐在環境舒適的辦公室中喝著咖啡,彼此之間勾心斗角的時候,他們在默默地埋頭苦干,他們不但沒有存在感,還得不到社會的尊重,長期的影響產生的心理不平衡,你想想誰還會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研究上。

?

職業教育的不足

?

職業教育的發展未能跟上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培養出來的學生未能達到高級技工的技術要求。大多數的職工學校的學生的底子比較薄弱,學習興趣不濃烈,另外學習方式比較單一,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控能力比較弱。

不是太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因此學校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內容上沒能很好地與學生們的具體情況相融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問題,教育上的基礎設施嚴重缺乏,很難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得到完美結合。教師的資源相對匱乏,有很多的學校缺乏高水平的資深教師隊伍,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們的技術水平與技工的水平相差甚遠。

?

企業貧乏的人才培養意識

?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血液,員工的素質高低也直接會影響到企業的興衰,但還是有很多的企業沒有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很少地進行崗前培訓、員工技術提升培訓,這樣長久下來,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會逐漸地消退,肯定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有不少的企業認為這些培訓不過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只想要可以花很少的投資,獲取更高的利益。一味地壓榨算計員工,自然會讓很多的人選擇離開。

?

尊重技工、延續人才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強國是經過歷史驗證過永遠不變的真理。如果真的要想要填補高級技工人才這一大缺口,那就務必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提高技工人才的社會地位。國家以及政府應當更加重視宣傳引導,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技工人員的先進事跡和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技工人員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協助全國人民扭轉不正確的職業觀念。

深化體制改革,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國家應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通過財政手段,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激發職業院校積極深化改革,面向市場辦學,為市場提供定向、精準的技術性人才。

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職業院校應當注重學生們的整體素質培養,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樹立崇高的理想,鍛煉堅強的意志,另外還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獨立性,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學校應當時刻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調研,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狀況,對課程做出相應的調整。

企業應當樹立人才意識。企業各級領導應當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要有求賢若渴愛惜人才之心,而且還要有海納百川的容才肚量。在立足于企業長遠發展的立場之上去看待人才,調動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引進高端的技術人才,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的健康穩定長遠發展。

摘掉有色眼鏡,尊重那些為了生活、為了國家而努力奮斗的人。高級技工的光鮮是經過多年的沉淀、汗水的澆灌而得來的,他們的努力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人們的尊重、敬仰。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事業。

技能人才“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現象何解?

?

當前“中國制造”更多走出國門,需要職業技校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與此同時也存在技校招生遇冷、技工就業難等問題,“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現象引發關注。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們“對癥下藥”,給出“解題”方法。

造成“招工難”這一現象,除技工數量少外,技工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標準也是一大原因。有統計顯示,在中國超2億名技能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僅5000多萬。

諸多受訪人大代表認為,中國職業教育自身還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許多高職院校由普通高中、成人高校或中專改制或升格而成,這些高職院校缺乏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不少高職院校產學結合水平低,缺乏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這導致廣大技工畢業后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進而導致技工“就業難”問題。如何從供需端破解這個難題,受訪人大代表給出兩點建議。

首先要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強調“工匠精神”。與數量增長相比,技能人才的質量提升更為關鍵。姜濤認為,當前技術工人的技能和素養,尤其是以嚴謹、專注、敬業等“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缺乏,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其次要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推動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戴天方看來,未來要加強用工單位與職業技術學校之間的深度合作,針對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指導在校生精準學習、有效提升職業技能,直至幫助他們精準就業。

?

? ? ? ? ? ? ? ? ? ? ? 本文轉載自網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