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_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中出_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3_中国丰满大乳乳液

正在加載數據... 設為首頁 |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
您現在的位置: >> 教育教學>> 教研教改>>正文內容

教研教改

職業教育前沿-2021年5月

?

?

教育部關于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

?


?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孫春蘭副總理出席會議并講話。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切實做好各項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深刻學習領會,準確把握指示批示和大會精神的豐富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職業教育,多次到職業學校視察調研,對職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國教育大會特別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印發以來,各地各部門和職教戰線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革增強活力、提高質量、推動發展,一些標志性、引領性改革舉措取得顯著成效,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專業布局持續優化,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國際影響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面貌煥然一新。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時刻,經黨中央同意,召開第一次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并對各級黨委和政府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確要求建設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習慣的養成,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支撐。孫春蘭副總理發表講話,深入分析了職業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新任務新舉措。

這次大會的召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凸顯了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對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各地區各部門各學校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理解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時代背景,充分認識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戰略要求,切實增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大會精神的責任感使命感,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二、聚焦重點任務,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各地區各部門各學校要按照中央要求,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逐項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大會提出的各項任務。重點抓好以下任務:

(一)堅定不移地堅持類型教育基本定位。樹立科學的職業教育理念,準確把握職業教育是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建立層次分明、銜接緊密、結構合理的職業教育體系。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推動實施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建設一批優秀中職學校和優質專業,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均衡發展;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建立健全省級統籌的高職分類考試招生制度。深化職業教育評價改革,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評價標準和辦法,健全國家、省(區、市)、學校三級質量年報制度,加大對職業教育質量統籌監管的力度,引入第三方開展評價監測。

(二)堅定不移地加快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堅持德技并修、育訓結合,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環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銜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刻苦學習、精進技藝、全面發展。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銜接貫通。探索“崗課賽證”相互融合,把住1+X證書制度質量關,引導職業學校充分利用行業龍頭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和評價方面的成熟標準,結合自身實際,充實改造提升相應課程和專業。動態調整專業目錄,通過差異化投入、政策項目引導等方式,鼓勵學校更多開設緊缺的、含金量高的專業,幫助更多青年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針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素質農民、在崗職工等不同生源分類施教、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習需要。要建好國家“學分銀行”,推動各種學習成果之間的互認轉換,為終身學習提供機會。

(三)堅定不移地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注重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靈活開展工作,圍繞企業需求,善于用市場機制,探索互利共贏的辦法,鼓勵探索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職業學校在企業建設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學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引企入校、引校進企、送教上門,延伸職業學校辦學空間。推廣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高層次學徒制。引導職業學校發揮專業優勢,主動與優質企業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共建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區域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留學中國”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中設置職業教育類別,探索“中文+職業技能”的國際化發展模式。

(四)堅定不移地建設技能型社會。著眼需求,提升技能的適應性,緊盯產業鏈條、緊盯企業需求、緊盯社會急需、緊盯市場信號、緊盯政策框架、緊盯技術前沿,提高技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加大現代生活和重點人群的技能供給,加快技能教育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數字資源建設,提高全民技能素質,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深化改革,提高技能供給質量,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結構,進一步深化課程教材建設與教法改革,進一步實化學生實習實訓環節,進一步細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舉措。公平普惠,提升全社會技能水平,堅持開放包容、便捷靈活、協調發展,完善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向所有社會成員敞開大門,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發揮職業教育在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涉農職業學校建設,發展面向農民就業創業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五)堅定不移地加強保障發展機制。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進一步落實新增教育經費要向職業教育傾斜的要求,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中高職生均撥款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決打破學歷和文憑的條框限制,健全“固定崗+流動崗”的教師管理制度,拓寬從行業企業選拔優秀教師的渠道,通過績效工資獎勵等多種方式,吸引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加入職業教育。改革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建好一批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落實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校企雙主體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發揮信息化支撐作用,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快數字校園建設,推出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和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一批國家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三、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大會精神落實落地

深刻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系統的重要任務。各地區各部門各學校要牢牢抓住這次職業教育大會的歷史性機遇,認真制定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一)加強長遠謀劃。抓住當前編制“十四五”規劃的有利時機,認真謀劃、精心布局,做到“六有”:有體系的構建,圍繞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需要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查缺補漏、強身健體。有質量的公平,辦好職業教育,讓更多人長技能、就好業,生活得有尊嚴、體面、幸福。有差異的均衡,正視差異、理解差異,縮小和彌補差異,推動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質量明顯提升。有特色的標準,進一步強化標準的支撐引領作用,健全教師、課程、教材、教學、實習、實訓、信息化、安全等職業教育特色標準體系。有重點的改革,在辦學體制、育人模式、考試招生制度上加大力度,著力破除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競爭的合作,職業教育對外開放要保持定力,推動對外開放提質增效。

(二)建立狠抓落實新體制。做到六個“到位”:指揮到位,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到一線當總指揮,全力以赴落實大會部署。責任到位,把大會確定的目標任務,盡快分解到人、到崗,把責任和壓力層層傳導下去。督導到位,督導系統要全面壓到一線、基層督導,集中力量抓重點任務的貫徹和推進。行動到位,緊鑼密鼓、全面有力、有特色的推進,盡快打開新局面。效果到位,緊盯落實效果不放,注重過程、塑造結果,把階段性效果抓起來,用效果證明工作。研判到位,及時研判落實過程中出現的新趨勢、新苗頭、新傾向,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序推進。

(三)加大學習宣傳力度。要創新方式方法,認真組織黨員干部和廣大師生學習大會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不斷增強主動性、自覺性、緊迫性。要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重要導向,統籌用好主流媒體和各類新媒體開展生動多樣的學習宣傳,講好講透政策舉措,釋放鮮明信號,幫助廣大干部群眾準確領會把握核心要義。要充分運用符合教育實際、深受師生和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鮮活方式,通過專題報道、專家訪談等多種方式開展深度解讀,挖掘宣傳基層組織和一線崗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積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引導激勵全社會共同關心、廣泛支持、積極參與職業教育。

各地要于2021年底前召開本地職業教育大會,研究部署本區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各地區各部門學習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有關情況,請及時報告我部。

??????????????????????????????????????????????????????????????????????????????? 教育部

?????????????????????????????????????????????????????????????????????? ?2021年4月26日

?

?

?


?

關于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

?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職業院校如何有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調動廣大專業課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學校各類課堂教學,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通向同行、同頻共振,是新時代職業院校在提升育人質量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進入新時代,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出發,僅僅依靠思政課程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顯然不夠,還應充分發揮各類課程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引導職業學校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增強愛黨愛國意識,聽黨話、跟黨走。引導專業課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以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政策性文件,對在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也為在職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在職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同時要求“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完成對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這本身就是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

二、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常見的問題

近幾年,廣大職業院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顯著提升,輔導員與班主任隊伍建設明顯加強,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但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課程思政由于提出的時間比較短,如何有效推進認識還不一致。一些職業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面臨著一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課程思政建設缺乏頂層設計

一些職業院校沒有從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高度來理解課程思政,對于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缺乏頂層設計,沒有研究制定相關的保障制度,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缺少相關內容。有的學校將推進課程思政的任務交給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課教研室。思政課教師大多不了解專業教學,專業課教師又不了解課程思政,造成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效果不佳。

2. 對課程思政要做什么、怎么做不了解

以往專業課教師只關心自己的專業,對于什么是思政知之甚少,現在又提“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什么,它要做什么、怎樣做,它和專業課是什么關系,是不是會額外增加專業課教師的負擔等,對于這些問題,廣大專業課教師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3. 在實施過程中方法簡單生硬

目前,從一些學校的實踐層面看,有些做法過于“生硬”。其一因不懂而生搬硬套。隔行如隔山,專業課教師長期從事于本專業的教學,很少涉獵思政專業知識,了解不多,更不會形成系統知識。例如,有一所高職校在數控專業實施課程思政,僅僅讓學生在數控機床上制作了“黨徽”,在課堂上,專業課教師既不講“黨徽”的涵義,也不講與專業課的關系,這樣就有些“生硬”,達不到良好育人效果。有些專業課教師,在上專業課之前,把 “新聞聯播”的一些內容照搬到課堂上,對“新聞聯播”的有關內容與專業課的關系不做闡述,這就有“應付”的嫌疑。其二因不懂而本末倒置。有的專業課教師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自己覺得對思政有所了解,在課堂上大講特講思政內容,大有取而代之之勢,明顯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三、在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

課程思政作為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在實施過程中,涉及職業院校所有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本文重點探索的是目前職業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即專業課如何挖掘育人因素的問題。一般來講,需要在學校頂層設計、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協調配合、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革創新。

1. 學校頂層設計,建立工作機制

今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黨的領導,是職業教育的政治保證。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是職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職業院校要建立學校黨組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專業)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制度,把課程思政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與績效考核結合起來,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雙高”建設院校,還要將課程思政實施情況與“雙高計劃”建設任務結合起來、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結合起來。

2. 明確思政內容,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簡稱。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專門概念。它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以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為指導,在適應與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是一個不斷發展充實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早年積極參加起草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該章程講盟員條件時強調 “具有革命毅力和宣傳熱情”,其中的“宣傳”就是思政教育概念的最初形態;1951年5月,我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劉少奇同志在會議上作的《黨在宣傳戰線上的任務》報告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對“思想政治工作”作了進一步闡述。此后一直沿用“思想政治工作”這個概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般使用“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概念。兩者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通用,但并不完全等同。思想政治工作除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外,還包括黨的組織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群眾工作等。筆者認為,課程思政中的思政應更多地呈現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過程。

教育部印發的《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內容有明確表述,即“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就職業院校而言,除開展以上五項內容前四項內容之外,還應特別強調“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2020年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指出:“中職學生的職業精神,主要表現為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科學的職業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正確的職業行為,具備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系,并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就是說,對中職學生實施的職業精神教育,應該包括“崇高的職業理想、科學的職業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正確的職業行為”。高職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強調“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加強“科學的職業觀念”和“正確的職業行為”引領。此外,還可以利用與行業企業聯系緊密的優勢,在專業課中強化“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該明確,在職業院校對學生實施“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3. 思政課教師深入專業課,共同挖掘育人“點”

首先應當明確專業課教師到底應不應該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沒辦法推進課程思政。以往,人們一直認為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政課教師職責所在,專業課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會學生的職業知識,其實不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其次才是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協同配合的問題。解決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學“兩張皮”最好途徑就是讓思政課教師融入專業群建設之中。高職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或中職思政課教研室派思政課教師深入專業群,就專業課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挖掘本專業的育人因素與專業課教師共同研究,提出每一門專業課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點”,切實把思政內容融入各類專業建設之中。

4. 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做到“鹽溶于水”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對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鹽是重要的調味劑、營養劑,直接食用不行,放多了、放少了也不行,要把適量的鹽融進食物之中,調出美味可口的食品,人們才樂于食用,品嘗時才能心情舒暢。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可或缺,缺了它,人生就失去方向、失去意義;給多了太咸,人就吃不下;給少了太淡,食之無味。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對各門專業課程進行思政知識點的梳理,做成標簽整理好,就像炒菜前先把各種調味品放在旁邊備用。然后對專業課程進行重新備課,按章節的內容放入合適的思政知識點,每節課放入1~3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點即可。對專業課放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點要進行巧妙設計,力求自然融入、潤物無聲。

當然,在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如何提升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還有很對值得探討的問題,需要職業院校每一位老師切實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在實踐中努力探索,不斷深化。

????????????????????????????????????????????????????????? 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

?周鳳華: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

??全國職教會提出要“健全多元辦學格局”,這一方面是對我國職業教育堅持多元主體辦學經驗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面對當前新形勢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職業教育要增強與經濟社會的適應性,必須抓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牛鼻子”,著力提升行業企業等主體參與辦學積極性,全面構建起多元辦學格局。

一、堅持多元主體參與辦學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

我國職業教育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實行的是國有資產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和行政區劃的行業企業來實施辦學。無論是政府辦的職業學校,還是國有行業企業辦的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辦學的主體都是公有制部門,是國家所有制形式,是社會經濟體制在職業教育辦學體制中的體現。這種辦學體制,在經濟基礎薄弱、工業不發達的特定歷史階段,能集中有限資源,有計劃按比例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一種效率較高的辦學體制。“經過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我國逐漸實行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應該與社會的經濟、政治體制相適應,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及深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我國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有過一系列的文件和重要指示。如,1980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1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都從不同程度指出了職業教育“實行多層次、多種形式、大家來辦的方針”“鼓勵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的思路。1996年《職業教育法》從實施主體角度規定“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應當舉辦或者聯合舉辦職業學校”“企業可以單獨舉辦或者聯合舉辦職業學校”“國家鼓勵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舉辦職業學校”。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及其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200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及其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繼續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個轉變“目標,其中之一是“經過5~10年左右的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此次大會明確要求“健全多元辦學格局”。從政策發展脈絡可以看出來,堅持多元辦學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經驗。從實踐來看,初步形成了中央部門(高職包括教育部和其他部門)、地方(包括教育部門、其他部門和地方企業)、民辦共同辦學格局。

二、多元主體參與辦學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現象

從學校舉辦者情況來看(表1、表2),職業院校以政府部門舉辦為主,占到了學校總量的3/4左右,民辦學校數量占總量1/4左右,其他部門(主要是行業)舉辦職業院校數量有下降趨勢,企業舉辦院校占較小。從職業教育經費構成(表3、表4和圖1、圖2)可以看出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在職業教育總投入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18年,中等職業學校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到總投入的87.92%,社會投入性教育經費投入占比僅為0.67%。高等職業學校這兩個比例分別為65.30%和0.71%。透過數據,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教融合頂層設計與實施不協同、行業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國企辦學存在諸多問題與障礙、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利益機制不健全等。

202106151055463823.Png

1. 產教融合制度設計與實施不夠協同

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這與政府一直堅持主導作用密切相關,體現在國家財政經費對職業教育的基本保障逐年提高,并建立了生均撥款制度,使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能潛心辦學。這是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辦學的基礎與前提,不能動搖,必須堅持。但同時,職業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面臨不少困難,最核心的問題是與經濟社會需求不相適應,最直接的表現是培養的人才無論數量、質量,還是結構都不能滿足人力資源市場需求。這與產教融合不深有關。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文件、發展規劃多次要求發展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其中,產教融合是理念、是制度、是頂層設計,它直接關系到校企合作的質量、工學結合的模式、知行合一的效果。為了貫徹這一理念,國家層面成立了國務院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組建了國家職業教育指導咨詢委員會、多部門共同印發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這既是產教融合的客觀需要,也是產教融合的具體體現,但具體落實過程中,“教育”這一方更為積極主動,“產業”這一方相對被動,二者的同步性、協調性不夠,造成了職業教育的供給結構與產業需求不匹配,不能及時反映產業的新形勢、新需求、新變化。

2. 行業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

國內外經驗表明,職業教育要有生命力,必須是在政府的宏觀管理下,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指導、協調、組織和服務作用,以行業為依托,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行業組織對職業教育參與度嚴重不足,一些職業院校與行業組織的合作容易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業組織定位(職能)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國法律對行業組織的職責、權利界定不夠清晰,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等社會事務的表述都較為籠統和模糊,行業組織和政府的權力邊界劃分不夠清晰,缺乏對行業組織有效監督和規范,導致實際運作中,政府該轉出去的行政職能、公共服務職能沒有轉出去,轉出去的行政職能、公共服務常常被當做行政權力濫用。二是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力度和深度不夠。為了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教育部印發了相關文件,賦予行業組織在專業設置、標準制定、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實習等人才培養工作中更多職能。按照服務國家戰略要求,緊緊圍繞職業教育中心工作,教育部組建了56個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希望發揮其研究、咨詢、指導和服務作用。但現實中,有的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比較表面化,參與面不大,參與力度和深度不夠。三是行業組織自身能力不足。我國行業組織發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四種情況:有行政職能的行業組織、大型企業牽頭的行業組織、政府部門管理機構改革轉制形成的行業組織、市場中自發形成的行業組織等幾種不同類型。由于其歷史和形成方式不同,各類行業組織能力差異較大,尤其是一些市場中自發形成的行業組織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在行業內缺乏權威性,沒有能力制定行業技能標準、指導行業職業教育發展;有些行業組織熱衷于評優頒獎、排座次并以此牟利,公益之心淡薄,缺乏規范管理;一部分由政府部門改革轉制的行業協會資源貧乏、經費困難,維持自身運作都捉襟見肘,更沒有能力去主動參與行業職業教育發展。

3.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利益機制不健全

多元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的重點是要激發企業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我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企業舉辦了大量的職業學校,校企之間具有親緣紐帶關系,但隨著20世紀90年代行政體制改革,企業剝離辦社會功能等政策影響,大多數企業不再舉辦職業學校,與職業教育的關系變得疏離,如何再續從前的親緣,變得異常艱難。對職業教育而言,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必須要有企業深度參與辦學;對企業而言,產業轉型升級也需要職業教育為其提供人力資源儲備。二者從供給和需求客觀上都對校企合作有強烈需求和意愿。目前全國已經組建了1500多個職教集團,吸引了近3萬家企業參與。布局了558個現代學徒制試點,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惠及9萬余名學生(學徒)。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印發后,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聯合發文,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規范化,并進行了產教融合試點,國家和地方層面建設培育了一批產教融合試點企業。作為試點主體,這些企業大多享受了“教育費附加抵免”政策。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企業的興趣和關注。但是,這些推進措施大多停留在“項目”層面,企業權利不明確,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或者利益太小,企業動力不足,造成了合作不深不緊、一頭熱一頭冷等問題。同時,企業也未很好地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職責。1996年《職業教育法》規定“行業組織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明確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社會責任。但是,大多企業對此認識不足,履行責任不到位。據2017年江蘇對350家企業調研發現,有67%的企業不認同有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中小企業這一比例高達89%。部分中小型企業經營者甚至認為“社會責任是大企業集團的事情,自己的企業無須也無力承擔社會責任。”而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并未全面落實,進一步降低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

4. 國企辦學存在諸多問題與障礙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職業教育一直分行業管理,實行行業企業辦教育的社會管理模式。黨中央、國務院于1981年印發《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要求企事業單位因地制宜、廣開學路,提倡多種形式辦學,行業企業辦學迎來繁榮時期。據不完全統計,1978—1986年,行業企業為主舉辦的職業學校約3.5萬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多個工業部委撤銷,國企實施“三項制度”改革,所辦學校不再包分配。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2016年國務院印發《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19號),2017年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六部門印發《關于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資發改革〔2017〕134號),對企業辦醫療、教育機構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大部分國有企業在深化改革中,以剝離、停辦職業院校為主,行業企業辦學由主角逐漸轉為政府辦學配角。截至2019年6月,全國共有國有企業舉辦職業院校不超過200所。無論是數量,還是比重,都已嚴重下滑。目前來看,國有企業受政策導向影響,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所舉辦的職業院校存在政策保障不清晰不平衡、教師隊伍不穩、辦學不穩定等方面問題。

一是國企考核一定程度存在重營利輕公益導向,加上職業教育經費支出受無對應會計科目等政策束縛,國企辦學積極性不太高。2017年,國企辦學改革政策要求區分國有企業辦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機構推進改革,鼓勵國有企業繼續舉辦職業院校,賦予企業自主決定是否繼續舉辦職業教育的權限,但一些具體政策規定則束縛了企業參與辦學的選擇權。對企業而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主要考核其盈利情況和資產保值增值,指標剛性量化,與薪酬掛鉤;而參與職業教育僅為柔性要求,將資金長期投入所辦公益性職業教育顯然與其經營目標相悖,因此一些職業院校被視為國企不良資產、列為國企剝離對象。同時,對國企舉辦職業教育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沒有硬性要求,投入職業院校的經費沒有對應的會計支出科目等也是現實問題。

二是缺乏財政性辦學經費保障致使國企舉辦的職業院校優勢難以發揮、辦學越發困難。目前國企舉辦的職業院校既有登記為公辦院校的,也有登記為民辦院校的,但又區別于政府舉辦的公辦院校、社會力量舉辦的民辦院校。各地對國企辦職業院校的公辦民辦屬性界定不統一,處于政策法規的夾縫地帶,政策適用面臨“身份難題”。調查發現,不同省份對國企辦職業院校的生均撥款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不區分中央國企、地方國企,政府都給予生均撥款,如浙江、天津、江西等地;第二類是只對省屬國企辦學提供生均撥款;第三類是對兩類企業辦學均無生均撥款。在調查的62所國企辦職業院校中,37所沒有生均經費撥款,占59.7%。總的來看,財政性經費支持少于公辦院校,而學費標準、辦學自主權又低于民辦院校,且由于企業效益存在不確定性,沒有穩定財政投入的院校受舉辦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影響較大,導致部分院校辦學經費得不到保障,在基礎設施、教學設備、師資配置、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三是國企辦與公辦院校教職工的身份不同、社保有異,影響師資隊伍穩定和發展建設。國企辦職業院校的教職工屬于企業職工,繳納企業社保。公辦院校教職工屬于事業編制,退休后的社保待遇高于企業職工。這些差異導致國企辦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不穩定、高水平教師流失、引進高層次人才困難等問題,學校難以進行長遠的師資隊伍規劃建設工作,嚴重影響師資隊伍建設,嚴重影響培養質量。

三、健全多元辦學格局的建議舉措

從職業教育的跨界性和其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的特性來看,必須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發揮各自優勢,靈敏反映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自身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增強適應能力。全面構建起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最重要的是需要營造公平的制度環境,在統一的基本辦學標準下,對公辦民辦一視同仁,對行業辦企業辦平等對待,并切實建立起校企合作利益機制,推動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形成命運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回應各主體關切,形成全方位的、模式多樣的多元辦學局面。

1. 同規劃同部署同實施產業和教育政策

全面形成多元辦學格局,政府統籌作用至關重要。集中體現在產教融合理念上要樹立“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經濟就要抓職業教育”,制度設計上要做到產業部門與教育部門同規劃同部署,在實施層面要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評價機制上,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情況納入對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指標。通過頂層設計,真正建立起職業教育協同治理的機制,切實推動產教融合政策落地落實。

2. 放權賦權行業組織并指導其規范健康發展

行業組織架起了教育和產業之間的橋梁,其指導作用不可或缺,應通過放權、賦權及指導、規范行業組織發展。

一是通過立法明確行業組織的地位和參與職業教育的責權利。將預測行業人力資源需求,制定行業相關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開發行業內職業教育相關專業、課程、教材,培訓師資,評估職業學校等納入行業組織的職責范疇。賦予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職教準入標準,進行行業職教資格認定的權力。只有明確了行業組織的獨立地位和在職業教育中的責任和權利,才能使其擺脫政府的束縛,充分發揮自身源自行業、貼近行業的優勢,真正代表行業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以行業企業代表的身份實施或參與職業教育。

二是政府簡政放權,依法落實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留出空間。將招生、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的自主權交還給學校,使其能夠直接面對行業組織和企業的需求導向,直接與行業組織和企業的資源支撐、服務能力相對接。如此一來,職業教育不僅為行業和企業提供優質人力資源,甚至能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提供平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有堅實的基礎和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加強對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引導、鼓勵和監督。政府應加強對行業組織實施、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扶持,對所有參與職業教育的行業組織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給予財政支持;根據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和效果,給予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強化監督,建立行業組織問責機制,規范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行為,加大資格鑒定(認定)、證書發放、資金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力度。應抓住機遇,制定有關行業組織管理條例,通過改革激發行業組織的活力和動力,讓行業組織成為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之舵和動力之源。

4. 支持行業部門和國有企業繼續辦好做強現有職業院校

要認識到國企舉辦職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看,國有企業舉辦的職業教育經歷了壯大繁榮,也出現過大幅萎縮,但國企過去是、將來還應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主體。國有企業因其肩負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政治責任和經濟屬性,過去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舉辦主體,今后還應在擴充職業教育資源、優化職業院校布局結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2019年197所“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中,由國企舉辦的有15所。這些學校行業背景深厚,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特色突出,呈現出了較強的生命力和辦學活力,為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人才支撐,為企業發展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建議從國有企業、職業院校兩方面著力,在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傾斜、調整國企考核方式、納入國企社會責任報告等具體制度上進行微調,在生均經費撥款、教師權益保障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既激發和調動國有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又為院校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對國有企業,一是加快落實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及政策。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應當向參與辦學的國有企業傾斜,一般情況下,應當優先考慮納入范圍,落實好“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推動辦學國企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標桿。鼓勵各地在產業發展資金中安排產教融合專項引導資金,撬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用于支持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職教集團和公共實訓平臺等建設。二是完善對職業院校國企舉辦者的考核標準。應充分發揮辦學主體責任,按照責權利對等原則,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國有企業考核方式,國有企業投入到職業教育的經費可視作企業利潤、制定單獨考核指標,國有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應當作為國企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

對職業院校,一是公共財政全部覆蓋國有企業舉辦、按公辦標準收費的職業院校。國企舉辦的職業院校如果登記為非營利性法人,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在政策上區別于民辦營利性職業院校,可以考慮納入所在區域生均教育經費撥款,也可以按照服務當地人口數或畢業生本地就業率,通過以獎代補等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予以支持。目前天津、遼寧、浙江等省份均以地方財政專項的形式為本地區所有職業院校提供生均經費,對調動國企舉辦職業教育具有積極示范作用,值得各地借鑒參考。二是給予國企舉辦的職業院校教師以同等待遇。中央財政給予一定數量的引導資金,鼓勵各地建立完善國企辦職業院校教師福利待遇的保障機制,確保國企舉辦職業院校的教師享受與公辦院校教師同等法律地位和福利待遇。各地政府根據企業盈利狀況,給予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合理的財政補貼,參照公辦院校補齊教師福利待遇差距。

近年來,面對行業主管部門退出政府序列,轉制為企業集團總公司,有些地方出現了“一刀切”強行剝離的情況,這對保持職業教育特色十分不利,應當從政策上鼓勵這部分集團公司繼續辦好職業院校。

5. 創新校企合作內容與形式

職業教育根植于產業、服務于產業,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學校要從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出發,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的方向和方式,在專業設置、課程教學、實習實訓等方面與企業無縫銜接。合作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校企可聯合辦專業、辦二級學院,也可以“引校進企”“引企駐校”“校企一體”。對中小企業,可以“抱團”組建跨企業培訓中心,發揮類似行業組織作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聯合辦學、舉辦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學校,鼓勵企業利用資本、技術、設施設備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學校可以憑知識、智力、專利等獲取合理報酬。2020年,山東省教育廳等1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指導意見(試行)》,這是全國首個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政策文件,為其他地方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6. 鼓勵多元主體組建實體化運作的職教集團

發軔于1992年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由政府、行業、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組建職教集團(聯盟),共同參與辦學的一種模式。經過近30年蓬勃發展,職業教育集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規模、特色明顯、成效突出的示范性集團,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根據全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工作統計與公共服務平臺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1500多個注冊運行的集團,吸引了34340家企業參與其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424家,占比54%;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企業已有175個,占比35%;經法人登記(注冊成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或民辦非企業法人等)的集團有72個,通過產權紐帶把各辦學主體緊密聯系在一起,利益攸關,命運相連,共同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登記為法人是職教集團“實體化”運作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應該是唯一方式。從“實體化”字面來理解,“實”的對應面是“空”“虛”“散”,相應地,如果職教集團不空不虛不散,那么它應該就是“實”的;從集團化辦學的初衷和目標來看,是為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相關性和適應性。如果多元主體組建的職教集團建立起了穩定的運行機制、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產生了“1+1>2”的育人成效、提升了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那么這樣的集團就可以稱之為“實體化運作”的職教集團。通過“實體化”運作,會推動成員單位關系越來越緊、產教融合程度越來越深,機制體制越來越活、育人質量越來越高,服務能力越來越強,鼓勵多元辦學的初衷也得到全面體現。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集團化辦學成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實現形式,這是建立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將成為中國職業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品牌。

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